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股市概念(44):若心取相,則為敗相~當沖領域

股市概念(44):若心取相,則為敗相(1)

【若心取相,則為敗相】~當沖領域
 
  市場中,最大的誘惑,就是賺錢。在進入市場這些年之後(換句話說:就是經過了這麼多年的淘汰與演化),我自己的操作方式已經跟一般人所「想要」的操作方法有著很大的「差別」。一般人想要的是「順著他的意思」去賺錢,而我只是想忠實地履行自己的操作原則。

  一般人最想要的操作「方法」(我們暫時稱它為一種方法,雖然在真實的操作生涯中,幾乎很少人,或者根本沒有人可以靠這樣的模式達成穩定的獲利目標),就是:一開盤,就下注;或者是:開盤不久,就順著昨天留倉的單子的方向往上漲或往下跌;總之,時間不要拖太久,最好是不要拖過十五分鐘,因為一但拖過十五分鐘以上,就可能會出現「不耐煩」的情緒,從而動搖抱單的信心。換言之:拖到十五分鐘以上還沒動靜,或是反其道而行,操作者就會痛苦,然後就可能因為熬不過這種焦躁而想把單子給了結掉。但是,如果發展順利,贏了第一筆單,接下去,他不會心滿意足地離開坐位,而是繼續下注,希望能夠「趁勝追擊,愈賺愈多」;而每一個賺錢的波段,經過我的調查,一般人都希望至少在五十點以上(以指數期貨而言)──然後,這樣的模式最好一天之內能夠做個兩三次、或更多次,這樣,一天就能賺到差不多一百點(兩萬塊),如果一個月交易二十天,就有四十萬的收入──是的,一個月四十萬,你沒有看錯;我相信很多「崇拜」這種操作法的朋友,自己都不相信一個月有可能經由這樣的進出方式賺到四十萬。

  稍微有點操作經驗的人,都可以輕易指出以上我講的這種方式的計算盲點,那就是:我是考慮在全贏的狀況下,如果只贏一半的話,那就應該只有賺二十萬。

  錯。如果只贏一半,那就一毛錢都賺不到。

  如果出手的勝率只有50%,那麼,如果每次贏的時候是贏一萬,輸的時候是輸一萬,一個月出手40次,那麼,贏20次輸20次,一個月下來,賺不到半毛錢。

  所謂「只贏一半」,操作者自己的真正意思可能是想「這個波段我大概只能做到一半」,換言之:假設這個小波段從九點半的最低點8000漲到十點鐘的最高點8050,那麼,我很謙虛、我很乖、我不貪心、我不會整段魚都想吃到,所以我只想賺50點的一半:25點,也就是5000塊。這樣一天做個兩次,一個月就會有20萬。嗯……這樣的操作,還是『全勝』啊。出手40次,贏40次,一個月賺20萬。不論把獲利的點數如何降低(以表達自己的謙虛),都是全勝。

  當然,任何人都可以「指正」我不能這樣子計算,我「應該」這樣預估:如果勝率為七成,贏七次、輸三次,以每個月出手十次為例(做短線),賺七萬,輸三萬,盈餘四萬。比一個平凡上班族的薪水略多,這樣好像很不錯……不,這樣算還是不對,因為贏的時候不一定每次都能夠賺到一萬,輸的時候倒是很有可能輸得「超出預期」,也就是「賺少賠多」,一個月下來,可能會賠到唉聲歎氣。

  在「平庸世界」的思考中,當事人不只是喜歡預測行情,甚至喜歡去預測自己的「獲勝率」以及「獲利率」,殊不知這兩個都是『極難預測』的,甚至不可能預測。

  如果是做短線,而你又是機械派,那麼,你使用的這套機械系統一定在出廠以前就在充滿歷史資料的實驗室中做過各種測試,保證它的『勝率』一定具有相當的水準,『停損機制』也一定控制得很好,這樣才能獲利。請特別注意:當「短線」短到「某一個程度之後」,你就無法讓「獲利部位」放手增長,而是應該『見好就收』──我講的這個「短到某種程度」,就是指當沖。

  目前的市場上,當沖已經躍升為小散戶的最愛,原因跟M型社會有直接的關係。股民在缺乏超級大多頭的關照之下,大家的資金都愈來愈少,所以當沖(每天拿現金)就變成最多人最想學的技術。但是,當沖要做的好,機械法的精神一定要很強,系統在出廠之前一定要做好測試的工作,『勝率』一定要高!──注意,當沖的關鍵重點,就是勝率要高。機械系統的好處之一,就是可以在『充滿歷史資料的實驗室』中估算出大概的勝率。如果報表跑出來以後發現勝率不高,那麼,就不要用。

  為什麼勝率在當沖的操作中很重要?那麼,言下之意是不是說勝率在中長線就不重要?──是的。就是這樣講,沒錯。

  做當沖,最大的一個爭議(應該說是迷思),就是『當沖無法讓獲利部位一直成長』!因為收盤之前就要了結,你不能一直放著,一直放著留倉,那就不叫當沖。在盤中,有漲有跌、來回震盪,當沖客喜歡在漲時作多、跌時作空,哪怕是微小的利潤,他也愛賺;這樣的舉動,其實就暗示著「盤中一個上漲的波段,比較少一次就超過一百點」,所以每當漲了五、六十點以後,基於一種「職業性的本能反應」,感受到些微不安的風險,資深的當沖客都會傾向於賣出;於是,就無法讓獲利部位一直成長了。但是,很多業內的法人卻不這樣想,他們認為「突破了某個壓力界線之後,就要一直留倉作多」──嗯,請當事人搞清楚,這樣的作法是中線,不是當沖。不要把作中線波段的法則帶到當沖裡來。講得好聽是融會貫通,講的難聽是污染。所以我說這是一個迷思,而不應該是個爭議。

  有人會說:「突破了某個壓力界線之前我用短線系統,突破了之後就改用中長線系統」──嗯,是可以,這是比較高段的操作手法;當事人必須同時精通兩套系統,才能夠銜接(換軌)順利──請注意,至少要精通「兩」套系統!一般人連一套都搞不出來了,還兩套?──兩套系統,牽扯到比較複雜的風險重疊效應跟如何加碼的困擾,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當沖的大戰略,如下:


1。不要用基本面或消息面去做當沖。

  我相信沒有人傻到(或厲害到)可以用基本面去做當沖,但我知道有很多人用消息面在做當沖。嗯,偶而為之可以,偶爾跟人家起起鬨我不反對,但這不是條正路。如果一直痴迷於用消息面(其實那很多都是假消息、雜訊),遲早被淘汰出場。


2。儘量趁早學會用機械法的精神去操作。

  是運用機械法的精神,而不是嘗試建立起「整套規模嚴謹的、精確的制式機械系統」!這一點很重要。我知道有很多人一直在嘗試用電腦自動交易程式去做當沖(那是目前最精確嚴謹的交易流程自動運行系統),但是我反對。反對的原因是:目前人類的智能不但無法去預測短線的零碎波動,也無法驅使電腦用它的機械系統來幫我們做短線。換言之:預測法跟機械法,兩種都不適合單獨存在於當沖。而是應該『調整』使用(下一條會講)。

  另外要知道的是:在平庸世界的思考中,當事人喜歡去預測自己的「獲勝率」。請注意:在當沖中,並不是說不要去計較勝率,相反的,你應該儘量想辦法提高勝率,但是,一旦牽扯到機率,機械法就遠比預測法要來的好。你的機械法在工廠製造的時候就應該注重它將來運轉時的『勝率』。換言之:在設計方法的時候,就要計算其勝率,而不是等到出手以後 再鼓動你的妄想去「預測你的勝率會有多高」!

  把預測勝率這件工作交給你的機械法,而不是交給你的大腦。機械法的成品本身不含預測,但是在製造產品(短線的機械法)的設計藍圖中,我們已經考慮要把它設計得銳利一點,以便在對抗盤勢的時候能夠在最初的剎那戰鬥中搶先獲得微小的勝分。

  機械法是可以用科學去測驗的。如果不用機械法,那麼,預測法會因為當沖生涯的情緒壓力而造成更高的失誤率,而使得短線的預測更加艱鉅。


3。做當沖,預測法跟機械法,兩種都要會!

  其實,絕大多數想做當沖的人都不知道:極短線的零碎波浪,會造成兩種效應,第一種是直接造成預測的高度困難,第二種是間接造成機械法的勝率不高。換言之:兩個變成難兄難弟,單獨挑戰的結果,都碰了一鼻仔的灰。

  第一種效應是這樣子的:由於隨機的變數實在太多,所以使得很多的預測法都無用武之地,而當沖玩家偏偏在乎的就是如何在這種零碎的小波動中尋找利潤。為了解決這個困難(大部份預測法都失靈),所以嘗試引進機械法;結果在設計機械法的過程中,發現「規模嚴謹精確的機械式電腦自動交易系統」會發生「勝率不高」的窘境;雖然還是會獲利,但是賺不多,更難堪的是:(可能是我們的智慧太低吧)在嘗試過一些「修改過濾條件」的努力之後,利潤仍然無法得到顯著提升。所以,我們不得不採取『比較粗糙』的機械法;此時,這種方法就不再像是一套系統,而只是一種『可能會被嫌單薄』的『單行法規』──但是,後來我們發現:雖然很遺憾地它沒辦法發展成一套嚴謹的機械系統(系統一詞,表示它的操作步驟將會是一連串可以用數字紀錄的規則),但這也暗示了我們只可以取其『精神』,而不可以「全盤機械化」!所以:在當沖中,我們使用的,嚴格說起來,是機械法的精神,或者說是一種比較原始粗糙的機械法,而不是經過演化的複雜系統。

  第二種效應,就是為了解決第一種效應而帶來的麻煩。當使用比較粗糙的機械法之後,使用者立刻會發現在極短線的隨機肆虐之中,粗糙的機械法恐怕還是必須要加入一些『預測』,才能表現的更讓我們滿意。換言之:在此,機械法的粗糙,就是保留一些空間,好讓預測法也能夠有一個表現的舞台。

  此時,我們應該回過頭去思考一個問題:當零碎波浪直接造成預測的高度困難,那時我們是採用比較原始的機械法來避免預測的困窘;但是,這樣做,是最佳方案嗎?──不,這只是次佳方案,就是因為次佳,所以後來還是要引進一些預測法來做彌補。那麼,真正的最佳解決方案是什麼呢?──這答案很簡單,但是說來氣餒,就是:『繼續加強自己的預測能力!』──但是,幾乎所有的資深當沖客都知道:要把自己的預測加強到可以去應付當沖盤中許多細碎的變化,這實在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至少就目前人類的心智開發程度,做不到。

  但是,我必須很遺憾地告訴大家一個悲哀的事實:目前絕大多數的新手,都是想在當沖盤中扮演這種『神』的角色。他們沒有一套講求紀律的方法,而只是憑著自己「未經鍛鍊的直覺」、「草率的情緒衝動」、「隨機浮動的片面解讀」……在那裡亂做、進出頻繁,直到把錢花光了為止。


4。長線的大波段啟動,對於當沖客而言,是一種足畏的「黑天鵝效應」!
  

  所謂黑天鵝,是指某些看似極不可能發生的事件,但是它『最後』一定會發生──只要你等的時間夠久。但是在金融市場中,在這個『眾生的共業以前所未有的飛快速度急促發展』的地方,時間變快了,在平庸世界裡面需要花十年才能長成的人參,在金融市場中恐怕三個月就成熟了。它的一切變化是那麼的快速,於是也就加速了「黑天鵝」的出現。

  無論我費多少唇舌,很多新手都聽不進我所謂『要學當沖,必須同時學會中長線』這個道理。對一個穿梭在當沖細碎波浪之間的帽客而言,長線發動時的軒然巨波,就好像「意外的黑天鵝」。

  不懂中長線,而只想做當沖的人,就好像一個新兵拿著把短槍,加上幾顆子彈就想去戰場上衝鋒陷陣,如果有人問他:「你帶著這麼少的武器就想去打仗嗎?」他會告訴你說:「我只想殺幾個跟我一樣菜的二等兵回來交差了事,所以我不想攜帶手榴彈或是威力更強大的武器,因為我的目標只是對方的老弱殘兵,而不是去對抗坦克跟大砲。」──問題是:你不去打坦克跟大砲,但是坦克跟大砲會來打你。

  中長線的波段,就是扮演坦克跟大砲的腳色(有時候甚至是戰鬥機),你不想做中長線,但是中長線會來「做掉」你。你背上插著「本人只做當沖,不做長線」的旗幟,自以為是地「漫步在當沖的領域內悠遊自在」,殊不知這塊領域同時也是長線玩家的後花園,只要他睡完午覺醒來,就會跑到花園裡來轟你,而你卻把它叫做「意外的黑天鵝」──其實,一點都不意外,這樣的短線客(或者應該叫短視客)『一定』會陣亡。就跟大多數平庸的投機客一樣,他們是一群白天鵝,而不是少數能夠躋身贏家行列的黑天鵝。

  當中長線的波浪「突然」發動攻勢之後,當沖客最應該注意到的『盤性』就會發生重大變化,換言之:很可能變的『(大漲時)壓力不是壓力』、『(大跌時)支撐不是支撐』;而這兩個東西(支撐跟壓力)就是一般當沖客最常使用的工具──你如果沒有學過長線、不曉得這裡就是長線大浪的攻擊發起線,卻還在循環使用之前的那套當沖操作方法,那麼,在盤性已經產生劇變的環境下,你可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遭受到極重大的損失。

  起初,我們以為大多數人抗拒『學當沖必須先學會中長線』這個觀念,是因為不願意花費更多的學費去學習。但是,後來我們發現:很多新手都因為當沖是屬於短線,就因為這個「短」字,於是在潛意識中就聯想到「雕蟲小技」,把當沖這門學問給小覷了,誤以為這種「細微末節」的功夫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就可以學得好──這實在是一種嚴重的誤解。


5。開盤後的最初一個小時,是當沖的黃金時段。

  真正精通K2法的人都知道:九點開盤之後到十點的這一個小時,是K2法的精華地帶,最好是速戰速決。打完了仗就休息,去做別的事:看歷史線圖、整理報表、或是做雜事、運動……都好,儘量不要「全場盯盤」。因為這樣子長久下來,身體一定會出毛病。

  當沖最需要的就是體力。它太須要了!須要到我們一定會透支。所以在這方面,我們一定要注重保養,以免操勞過度。但是大多數的新手,都喜歡看盤從頭看到尾──當然,剛開始研究短線的時候,這樣子做觀察是無可厚非的,或者應該說這是一種勤奮用功的表示。但是當事者一定要知道:你很難長時間地專注。或者該說:你很難長時間維持在『心靜如止水』的定境之中,所以你很容易在盤中失去客觀──不要太執著於汲汲加強自己的「禪定功夫」以期能延續更久的時間去讓你做更多的當沖交易,這樣做是一種貪婪,與禪定的智慧相違背,所以到最後你會發現你根本不可能練得成。最好的辦法,就是多休息、放輕鬆,以『遊戲』的心情去看待當沖;然後,記得:輪到遊戲上場的時候,就要認真遊戲。(不要忘記前面所叮嚀過的事情。)

  以上五點所勾勒出來的,就是當沖領域的一個基本的形象。按照我這幾年來的經驗,我知道這個形象跟一般人「所想像的形象」會有很大的差別。差到多大呢?大概有……「這麼大」吧……這不是重點,重點就像經典上所講的(金剛經):『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這個意思就是說:如果群眾只按照他自己「現在擁有的知識」去「想像」當沖操作法「應該」是個什麼樣子,那麼,就很容易「執著於表相,忽略掉實相」──簡而言之:如果群眾都按照自己的「想像」去揣摩自己尚未熟知的事務,那麼他很可能將會完全失去真相,這就是失敗的開始。所以我說:『若心取相,則為敗相』。

  這一篇講當沖的就講到這裡。接下去我有時間就會講講中長線領域裡的「取相」,可能會是怎樣一個糟糕的取法。

  後面附上一篇K2法的發展歷史,不論是不是有正式學過K2,都可以去看看。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5-12, Taipei PM.11.14

**

附錄:[K2法的發展簡史]

1998年7月:台股指數期貨開跑。

1999年8月:開始尋找台期指的當沖法。

   9月:K2法出爐(包含雙腳反攻法)。

   10月:再度確認觀察盤中[賣壓]、[買氣]的重要性。

2000年:同學試驗盤中[統計式數學指標]的當沖操作法,失敗。

2001年(年中):新版的K2法出爐(4.5小時的版本)。

2001年:同學們試驗盤中使用[五分鐘K線]的當沖操作法,失敗。

2002年:同學們試驗盤中使用[超短期平均線]的當沖操作法,效果不佳。

2007年:嘗試[精確性很高的短線系統](機械法),證明我們的預期正確:效果果然不佳。

2007年:將當沖課排在中長線的教學之後。少數同學成效卓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