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7日 星期二

股市的學習次第(21):職業級操作手的訓練過程


股市的學習次第(21):一個職業級操作手的訓練過程   [寫完]

【一個職業級操作手的訓練過程】  



◎一、概論、概念

  我發現我一直忘了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把『一個職業級操作手的訓練過程』從頭到尾好好講一遍。

  之前的學習系列文章,對股市知識做了一些分級的工作,但不是放在一篇文章裡來講。對大部分讀者而言,一篇全盤性的概論,應該是須要的。


◎二、選擇志願

  首先,你要確認自己願意走上職業操作手這一條辛苦的路。既然是職業,專業知識的學習一定要吃苦的,當事人能不能過得去,克服得了未來的難關,是要冒一些風險的。如果成功了,可能會賺大錢;如果失敗了,可能會一敗塗地。而且,歷年來的經驗都告訴我們:成功的人少,失敗的人多。

  接著是做選擇,要當個基本派?還是技術派?──如果走基本派,我的建議是走價值投資派(巴菲特那一派),如果要走「波段操作派」(就是不斷地預測基本面的趨勢來波段操作,很多避險基金都是這樣),會很累,相關知識也比較難。我這篇主要是想講技術派。


◎三、再選一次:預測還是機械?

  如果是選擇走技術路線,也有兩條大概路線可供選擇:一個是『預測派』,一個是『機械派』。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沒辦法分清楚這兩派的差別,等到有一點點操作經驗之後,就可以開始學著怎樣判別了。──這是關於路線的選擇,不急,也可以等到學了很多之後再來決定自己要走什麼預測還是機械。不過,在學習的過程中,『最好要分清楚現在學習的知識到底是預測法還是操作法』──請注意,這句話很重要,我再重覆一次:在學習的過程中,最好要分清楚現在學習的知識到底是預測法還是機械法。

  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大概都很混亂,因為一般人都是自修,自己會找書來看,或是跟著電視上的投顧老師學兩招。這都是很普遍的狀況,但是,過一段時間之後,如果還不知道怎樣去分辨預測法還是操作法,那麼,「可能」會有很嚴重的後遺症。因為預測派很容易彈性疲乏而不自覺。


◎四、起步

  先不管分辨清楚與否,剛學習的時候,不外乎K線學、型態學、量價關係、技術指標、平均線、趨勢線……這些東西,還有很多其他種類的技術──這些,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學個大概(如果你有找對老師)。

  一般坊間的課程,大概就是這樣:把技術分門列出,做成像課表一樣。讓散戶以為學了這些就等於學會了技術分析,其實,這些只是「技術」,還不一定是『分析』。分析的功力,需要靠長期培養。

  在這裡,也就是大概學到「K線學、型態學、量價關係、技術指標、平均線、趨勢線……」這些基本常識以後,就出現了第一個大關:「你要走預測派?還是基本派?」。

  如果是走預測路線,那就要好好學習『分析』的功夫。如果是走機械路線,那麼,分析的能力可以暫時不需要很高竿(只要虛心謹慎即可),然後,機械派應該可以在半個月到一個月之內,學會實戰的機械法則要領,然後開始實地操作。

  換言之,學會「重要技術的入門常識之後」(大概花一個月,或更短,這不一定的),就可以直接學習『機械實戰法』(花費半個月到一個月時間學習),然後再學習『風險與資金控管』(如果教的好,兩小時就可以入門),如此一來,新手大概經過兩個月的訓練,就可以上戰場了。

  這兩個月時間的計算,並不是密集訓練,而是指「上課時間」以及『回家溫習功課』的時間全部加起來,大概需要兩個月。如果是密集訓練,當然會更短。眾所熟知的海龜特訓班,第一期的訓練時間是兩個禮拜,第二期是一個禮拜(他們都是密集訓練,天天上課)

  另外一方面,預測派的學習時間,就長了,而且,最麻煩的一點是『預測派須要極為卓越的天賦』(資質一般的人,只能走機械派,或是當初就根本不要踏進職業級,而做個業餘的長期投資者就好)。


◎五、第二階段:重要技術的進階知識

  在學會「重要技術的入門常識之後」(當然囉,同時也要學會『基本的投資觀念』,包括基本的風險、資金、心理調控),機械派直接學實戰,預測派還不行;要繼續學習『重要技術的進階知識』。這是一段很繁重的學習過程,要消耗一些腦力,講究邏輯思考。

  『重要技術的進階知識』的取得,可以說極為困難,因為那不同於入門知識。入門知識是放諸四海皆相同的(譬如說:平均線怎麼計算、K線怎麼畫、KD值怎麼計算,這些,全天下幾乎都一樣),但是進階知識就要看原創者(或是授課教師)的功力。例如說:一根K線的功能以及使用時機,不同的教師解釋起來,可能有天壤之別。


◎六、混合實戰

  學到了『重要技術的進階知識』以後,就要進入『實戰時各類技術分析混合使用』的階段了,這是目前最困難的一關,因為:外面的資料很少;即使是國外那些技術大師寫的書,這一部份都缺,或者根本沒有。比較像樣一點的『實戰混合使用』,是以交易日誌的方式呈現,記載每天的交易價位、理由、分析盤勢,以及擬定對明天盤勢的預測,以及對策。,如果做的比較長一點,那麼,就變成交易週記,或是月報。

  大家可以想像:如果是以目前台灣投資人最流行的中短線交易(操作兩天到一個月),天天都要寫交易日誌,將來累積起來份量就會很多,多到令一般投資人覺得有點可怕。其實,人性多半是畏苦怕難的,所以贏家的勝出,多半都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雖然寫交易日誌(或週記、月報)未必能成為贏家,但是我認得的贏家,都有寫交易誌錄。至於不寫紀錄而能夠成為中短線贏家的,在我個人認識的人當中,沒有。也許有吧,只是對方沒告訴我。

  所謂『(預測派)實戰時各類技術分析混合使用』,舉例來說:一根長紅K線,本來有它的基本入門知識:就是長紅代表價格從低到高,當天(以日線為例)的買氣旺盛。然後,進階知識中,我們必須知道相對高檔的長紅跟相對低檔的長紅其意義可能完全不一樣,還有就是:這根長紅之前出現的K線,有時候要連起來一塊兒解讀──這就是進階知識。等到實戰的時候,通常很少人只看K線、或是只看型態學,而是都會看,也都會觀察其他的數字:像是成交量、融資餘額……等等,所以,大部份的投機客都是混合使用──這樣一來,K線的解讀,常常(或總是)會因為所在位置的均線分布、型態構圖、融資數字而發生變化。──偏偏這種『混合型』的解讀,書上幾乎都沒有教。這就是預測派的投資人在學習的時候,幾乎都會碰到的一個高門檻,就是:你找不到可靠的範例可供學習。即使有,一般人也很難看得懂,因為日記報告裡所引用的那些理論,是從別地方出來的,你要有耐心去找;如果直接看報告,一定看不太懂。

  當然也有些報告也的很通俗的,像是投顧老師的每日傳真稿;但是目前還沒有看到有誰的傳真稿一天一天累積起來匯整出版的。因為一天接一天的預測跟操作白紙黑字印出來,是要接受公評的。


◎七、快成贏家了……但還是初級贏家哦

  假設這個『每天每週寫報告』的訓練過程也順利展開了,那麼,只要是運用正確的方法,當事人又肯用功,照理講應該是會達到贏家境界。不過,這個贏家境界只是初期贏家境界,還不是資深贏家或是『不退轉贏家』;此時,經過實戰的初步考驗過後,不論是預測派還是機械派,都要接受『更進一步的投資觀念教育』,才能掌握贏家所應具備的『完整的知識(方法)』。

  通常我們講:股市操作,最重要的是正確的知識;其實這個正確的方法,應該就是指『完整的知識』,但是一般人會誤以為只要有「正確的技術知識」就可以了,這是一種誤解;真正所謂的『正確知識』,除了技術分析之外,還包括『風險控管』、以及其他重要的投資觀念(例如說:『賺錢只是執行正確方法之後的副產品』就是一項極重要的投資觀念)

  這個『完整的知識(方法)』,是最被高手以及初級贏家所忽略的關鍵概念。一般來講,初級贏家再拿到正確的技術,然後開始「穩定獲利」之後,就會犯傲慢的毛病,此時,因為方法是正確的,所以一時之間還不會有太大問題,等到歲月流逝、時間一拉長,當初「不完整」的弱點就會被放大成一個大窟窿,於是就會發生「獲利水準無法再提升」、「健康亮紅燈」等等問題,嚴重一點的,就被打落凡塵,退回輸家起點,從新再來。(傑西李佛摩爾的三次破產,就是這種情形。)

  所以,對於初級贏家來講:最重要的有以下三點要繼續研究學習:

  一、風險與資金控管的『再教育』:重讀『隨機的致富陷阱』那本書。*

  二、心理學的『再教育』:這是講進階心理學。原先學的舊的心理學知識,進入贏家境界以後就不夠用了。*

  三、繼續充實整體投資觀念。


◎八、初級贏家一樣也很容易迷失

  為什麼要重讀『隨機的致富陷阱』那本書?不是在之前已經讀過了嗎?……理由是:初級贏家在碰到贏家境界之後,通常都會飄飄然、自爽,然後把『隨機的致富陷阱』裡講的東西忘的一乾二淨。所以要重新看一遍。不過,在實際的教學經驗中,就算重新看,也不太能重新喚回記憶,因為到了初級贏家境界之後,當事人很難在自己的操作法以及心態中找出有哪些「隨機的陷阱」在暗崁──這個工作的難度極高,需要資深贏家的從旁指導──但是,但是,但是……一個初級贏家,通常是不會聽從別人的指導的──於是,很多初級贏就從此原地踏步,靜靜等待歲月的流逝。

  這其中,第二點的進階心理學也極難取得,因為一般的操作手,都不是心理分析師,在這方面,要找到合格的教師來幫這些傲慢的初級贏家做糾正的工作,極難。就算找到了,那些初級贏家也很難接受自己須要『再輔導』的事實。

  不論是機械派還是預測派,兩派的人在進入贏家境界之後,都會遇到以上的三點情形。機械派比預測派吃香的是:技術學起來很快、很快上手,而且操作的時候心理壓力小很多、工作報告可以十分鐘不到就寫完。──除此之外,機械派的初級贏家一樣會碰到以上講的三點情形。

  以上就是從新手到贏家的學習過程。各位在看完之後,不妨拿文章中所講的狀況跟自己現在所處的實際狀況做比較,看看自己是在哪個階段。

  本來還要畫流程圖的,但是目前挪不出來時間。在上課的同學們有興趣的話不妨自己畫畫看(請用excel畫),畫完再麻煩您寄給我看看。感謝。

  (現在各位看到的這張圖,是波段班的林先生所繪製,我們感激他...)

  下一篇準備來寫【一個業餘投資者的學習過程】。

[end]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6-17, Taipei 禮拜二 中午. 12:19 一修

股市隨筆(12):感想 (2008.6.13)

股市隨筆(12):感想 (2008.6.13)   [寫完]

  照理講:同學繳了學費以後,教師就有責任把學生教好,使他成為贏家。

  以上這種講法,沒錯吧。但是最近兩年我發現:如果有哪個老師有這樣的想法,這個老師大概都跟我一樣呆。(更糟的是:我現在還是這麼呆。)

  大家都知道股市操作有所謂股市心理分析,之所以有心理分析,是因為操作的時候會產生許多疑問,進出場的時候會有心理障礙、抱單的時候那種煎熬也是很難受……凡此種種,都是考驗;如果是合格的老師,除了解答學生對於技術的疑惑之外,也有責任帶領新手度過心理難關,對不對?

  如果對的話,股市教育就要包含『課後輔導』的工作,所謂課後,當然應該包括每天下班以後的時間,換言之:從收完盤之後,到晚間就寢時間為止,老師都應該隨時待命,等候學生提問題。

  我必須很嚴肅地跟大家說明:身為具有同情心跟同理心的人類,我『極度』盼望我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成為贏家,我也非常願意回答大家所提出的問題,但是,儘管我有那樣的理想,然而我的精神與體力卻做不到。──但是──又一個但是──承認了我自身能力不濟之外,我也必須頑強地講:做不到一百分是一件事,有沒有去做是另一件事;如果連這個心、這個念頭都不曾有過,那麼,這個教師也許合格,但卻不一定是個好老師。天底下的事都沒有完美的,也不是「曾經努力過,意思就到了,現在就算了吧」,而是『持續不斷燃燒著這種念頭』,雖然不完美,但是一直在做;而且,是在一種無奈的狀態之下繼續保持不斷的動力。

  理論上而言,合格的教師必須做到『善護念、善囑咐』,也就是他必須培養自身的修為與實力,儘量在每一個時間點都能給學生最好的教育,幫助同學維持正念(如果做不到這樣,就會發生情緒不穩定的嚴重後遺症),但是,股市這門行業,卻是個大大特殊的地方,因為它牽扯到錢,而且可能是龐大的金錢。不論是施予心理教育或技術教育,當教育的目標被扭曲成「只要賺錢,其他都不重要」的時候,整個教育理念其實已經喪失大半,甚至注定將來一定失敗。

  所以,如果一旦開放『隨時待命,等候學生提問題』,那麼,就意面臨一種極可能發生的嚴重困擾,就是:大家都在問「該不該買?該不該賣?你買了嗎?你賣了嗎?」──長久下來,甚至不要長久,這個被問的人,不是操作大受影響,就是陷入精神混亂;因為他將不再有自己獨立思考的環境。

  我並不是在幫教師找藉口逃避教學的責任,而是希望雙方都能夠互相體諒。當然,教師本身必須有此誠意,才有資格被體諒,否則,就不是一個值得長期跟隨的老師。雖然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苦衷,但是教學的目標不可以因為私人的苦衷而被抹滅。會打個折扣,做得不盡人意,但絕對不是毫無作為、連動一動的誠意都沒有。

  問題有兩種:一種是技術性的,一種是心理方面的。技術性的問題,又分為:跟現在盤勢有關的,以及跟現在盤勢無關的。

  我們先說『跟現在盤勢有關的問題』──在現實中,其實,最有效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就是寫日記;其次才是找到老師問問題。

  問題,要問的有意義才行。既然已經上了這個課,那麼,要對『提問題』的方法,應有所了解。換言之:必須先思考,然後再提問題,會比較好。既然已經承認現實,知道大多數的老師都無法有那麼多的空閒時間來陪我們,最好的方法,就是寫日記。當然,是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把今天的盤(或本週的盤)的對策,用日記的方式寫下來,重點如下:

  1。明天的停損點在哪?
  2。現在的停利點在哪?
  3。明天碰到哪個價位要進場?
  4。注意:1&2&3所根據的方法,最好是同一套。
    如果是不同一套,要追究有沒有更高的邏輯法則把它們三個不是一家人的湊在一起合諧相處。

  大部分『跟現在盤勢有關的問題』(注意:前提是你使用的是正確方法的觀察角度,而不是坊間流傳的濫方法),其實都跟這四條法則沒定好有相當大的關係。如果各位同學能夠按部就班,一步一腳印地把每天的功課寫好,那麼,疑惑就可消除大半。這樣一來,你不必為了找不到老師問問題而煩惱,老師也不必為了回答同學的問題而負荷過重。但是,寫交易日誌方法,對機械操作法最有效,如果你用的是預測法,那麼,寫日記的方法雖然仍是解決之道的第一首選,但是對於解決心理煩惱,效果卻很低。這根本原因在於:預測法(此處指中線跟短線的預測)本身就是經常要做新的預測,所以很「勞累」,而這種最令操作手感到困惑的勞累,並沒有太多藥到病除的偏方,所以──預測法的修煉,是一門艱辛的功課。如果練成,則如虎添翼;如果急著想要速成卻偏偏「欲速者不達」,那麼老師跟同學之間,彼此都傷感情。

  我個人從二○○八年三月開始,改用機械法操盤,因為我累了,不想再天天「發功」做新的預測。每次發功就像啟動發電機,相當耗損真元。本來在修煉預測法的過程中,達到較高的境界之後,確實可以『從容自然』發出預測,而不必刻意出力,但是當你帶領一堆人做操作的時候,情況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古往今來,一堆優秀的操作手在操作自己的資金的時候表現優秀,卻在幫大家操作的時候表現不良,其原因就是在於「擔負眾人的壓力」。改用機械法,確實是可以自動消除許多心理壓力跟免除一些可有可無的疑慮。但是對於正在苦練預測法的人,既然暫時無法更換軌道,那麼,就咬緊牙關撐個半年吧,等把預測法練到一定的功力水準之後,再從其中解脫出來,看能不能儘快進入『交互使用』的境界(預測法跟機械法兩個混合交互使用,這是目前高手最普遍用的戰略)。

  我寫這篇文章,並不是想發牢騷訴苦說每天回覆問題有多麼辛苦,而是想跟大家共同面對這些問題的解決之道。很多問題,同學最好能先自己思考一下再來發問,會比較好,免的養成過度依賴老師的心理。但是,另一方面,一個合格的教師,必須具備幫人解答問題的誠意,而且,必要時,得做犧牲──犧牲自己的時間、耗損自己的健康來幫別人服務。就像……傻瓜一樣。

  如果教師都必須採用『犧牲』跟『耗損』來幫助同學,那麼……請您要特別注意:那些選擇自我教育,也就是不打算找老師學習的同修們,千萬要注意了!你也必須用更嚴格的『犧牲』跟『耗損』的學習精神來要求自己,否則,怎可妄言無師自通?

  這篇感想就寫到這裡。以後,還是歡迎大家問問題,不要害羞、不要怕。從很早開始,每堂課下課以後,我都留最後一段時間給私底下想問問題的同學,那時大家都走了,你可以問一些「怕被別人嘲笑自己程度差」的問題。有時候,我回答問題的時候,語氣可能沒有那麼「溫良恭謹讓」,這是我的修養不夠,我在此跟各位同學說抱歉,如果我說話大聲了點,那都是對事不對人,我本沒有惡意,這點是希望得到大家的體諒。當然,電子郵件跟部落格也是發問的管道,這樣我比較能夠安排自己有空的時間來回答,稍微輕鬆一點,大家也要多利用。

[end]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6-14, Taipei 禮拜六 早晨.6:40

股市隨筆(11):股票書的感想

股市隨筆(11):股票書的感想 [寫完]

  有很多同學以及網路上的朋友問我新書何時出版?其實我也不知道,也許遙遙無期。

  原來的出版社因為面臨出版界不景氣,所以暫時決定不再出新書,總編輯把我介紹到另一家出版社,本來以為狀況還好,後來才發現老闆對我根本沒興趣。

  我的幾位好朋友,像是非凡的李小姐,以及經濟日報的謝先生,都曾經幫過我忙,到頭來都是一場空;甚至,每當他們很熱心的給我一些建議的時候,我到後來都會反過頭來勸他們,不要為我花太多心力了,我這人就是這樣,商業不起來;如果我能夠商業化,那麼,太陽真的從西邊出來了。

  像是我最早的那本書{散戶操盤必讀的第一本書},賣的最好,差不多賣了快一萬本,但是後來拿給一些出版社看的時候,那些編輯都不喜歡,所以我的書就一直交給業強跟名田出,就是這個緣故,因為別的地方不要嘛。

  那時候,他們要的書,是所謂流行的理財書。在那些編輯的腦袋裡,大概從小到大都沒想過金融市場的操作是一門學問。我們把股票書寫成那樣子,真是嚇死人囉,好像正經八百在搞什麼事兒,幹麻呢,就不能輕輕鬆鬆寫、輕輕鬆鬆看、輕輕鬆鬆賺錢嗎?

  就是不能啊,你要我說實話嗎?就是不能啊,就算是做很長線的投資,也是要有概念的,決不是隨便買。

  我們今天在書籍市場上看到的,大概分為兩種,一種是菁英教育,另一種是譁眾取寵。寰宇出版社走的路線,就是菁英路線,所以我們今天有幸可以看到很多外國經典的翻譯書,像是{股票作手回憶錄}、{專業投機原理}等等;另外那些譁眾取寵的,找一些理財名嘴來寫,那根本不是操作,但會讓人家以為要從市場中賺錢,就要像那些名嘴做的一樣。

  第三種,就是一些很無聊的應酬書,幫公司的產品打知名度的、做行銷的。這些書都很官僚,內容不痛不癢,有些地方看起來好像有點道理,也有作者自己的心得,但就是給人隔靴搔癢的感覺。這類的書,讀者浪費的時間多,接收到的垃圾資訊也比真正有用的知識要多很多。

  還有一種,就是網路興起以後,百家爭鳴,以往民間素人操作者只能在bbs上免費發言,現在也可以藉部落格在板上大量發表自己的心得,推翻了過去出版界的門檻。在這狀況下,讀者其實有得有失,因為不論是誰都可以發表,所以有時候變成不負責任。不過,大體講來,網路社群確實在知識傳播的「量」方面貢獻很大,但是在『質』的方面貢獻不大,甚至造成更大的負面效果。這意思是說:更多人因為網路而知道了基本分析跟技術分析的方法,但同時也吸收了很多錯誤知識;而且,儘管有些『不是騙子』的操作者用他的部落格或網站吸引了一些人,但卻有更多的人被一些「假大師」的「似是而非、半真半假」的言論所吸引,被誤導而不自覺。

  股票書,愈來愈多。很多人問我哪一本好?哪一本怎樣?如果是問我關於我自己的作品,當然我很樂意回答。但如果是別人的作品,而我卻覺得這本書很糟,或是怎樣怎樣,那麼,我能老實講嗎?還有一些上課的學生,對於我們自己的講義都還沒看完,卻很樂意去讀別人寫的書,這叫我怎麼開口呢?是責備?還是好言規勸?或是乾脆都不講、不提醒他,把他當作化外之民?……諸如此類的狀況,很多,而且複雜的程度,遠遠超過大家的想像,處理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心結對立。並不是每一個上課的學生都把我當做老師看,所以講話必須慎重。

  這一慎重,就變成很多話都不能講了。如果是台灣本地人寫的書,如果我說寫的不好,很容易造成紛爭,別人一頂「譭他讚己」(藉著詆毀他人來自抬身價)的大帽子扣過來,那我就受不了了。那麼,怎麼辦呢?沒怎麼辦,就『關起門來說吧』。但是數年前,就曾經發生過學生把我私底下『關起門』來說的話拿到網路上去發表,然後對我做人身攻擊。可見,這個門,是關不緊的。

  諸如此類的事,其實有些讀者跟同學也知道一點,他們也擔心我知道,久而久之,會變成一種無形的心結,藏在潛意識裡,很麻煩的!所以,今天,不論是在部落格,或是課堂上,我都依舊鼓勵大家不要有心理疙瘩,儘量敞開胸懷,有問題就提出,不要怕;經過這幾年,有些事情我也有所改善,那就是:不管同學問我什麼,那都是我的問題,而不是他們的問題。我不可以因為有些問題問的有點白目而輕視對方,更不可以直接動怒、大罵對方不用功,這一切的一切,是我自己要去化解。大家都是我的朋友,不要有心結、不要有猜忌。

  但是,默契是要靠建立的,有些事情大家應該知道,啥事?就是我現在講的這些事。這些平常我們不太談論的內情,往往因為雙方之間缺乏友誼共識或師生共識而變成誤會,進一步造成許多人學習過程中的無形障礙,跨不過去,然後,對我這個老師的信心就一點一滴地流失,根本就無法繼續教下去,他也學不下去。

  光是為了「哪本書好?哪本書壞?」這個問題,就可以衍生出很多問題。本來在正規的教學中,初入門的新手是要放下舊的知識,一切從新來過。如果不放下舊的思考習慣跟知識,到最後,恐怕就是學習失敗!這個後果很嚴重,也是我跟許多舊生一再討論的話題。但是,世情紛擾,很多狀況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要一下子勉強大家做到這樣,根本不可能,所以只好花時間把這方面的知識說一說。但是在正式課堂上,這一說,時間耗掉了,學費也耗掉了──人家繳錢上課是要來聽技術分析的,而不是來聽我講『怎樣選書來讀?』的課程──所幸這裡是部落格,不是付費課程。但是我還是把大家當成是自己人,畢竟從每天三四百人掉到現在一天一兩百人的瀏覽人數,留下的朋友們,都是有心人。

  就拿選書這件事來講好了,其實相關的知識,我都大概提過,但是讀者要能夠把它連貫起來。首先,你要知道你手上這本書在『學習次第』中是什麼地位?是哪一級的?你練到那一級了嗎?如果你自認為已經練到那一級,有什麼依據呢?是依照你自己的實力還是依照你自己的雄心壯志認為自己很「高級」?……這些問題,自己要去分析、思索,不要攙任何的感情因素。

  再來,你要問清楚自己你是想做長線還是短線?你的資金是大是小?你的時間夠充裕嗎?你的天賦資質到哪裡?……根據以上狀況,然後再來決定這本書的定位,以及適不適合你。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這些是老生常談,如果你用這幾項標準去看待許多書籍,就會發現『很不一樣』的結果。首先,我們會立刻驚覺:許多股市中的經典著作,其實都是「殘缺」。換言之:如果對書本的某些地方產生誤解(或是我這個推薦人沒有解釋清楚),通常都會引發一連串難以清理的後果,甚至造成終生的觀念偏差。

  以一本名著《漫步華爾街》為例(作者是伯頓墨基爾),這本書在談到技術分析部份,充滿無知與偏見,庸俗的很,不知道教壞了多少人(有些贏家則慶幸有這麼多的散戶被教笨,好讓少數人賺錢);同樣的狀況,即使是科思托藍尼大師對於技術分析的意見也高明不到哪裡去(除了M頭跟W底之外)──這是屬於「偏見」的部份。發生在經典中,會對一般讀者發揮更大的誤導效用。另一種是「嚴重殘缺」,例如經典巨作《股票作手回憶錄》,前面幾章都在講短線,一直到中間以後才慢慢透露出短線的弊病,但是如果不注意看,是看不出來的。這個問題是出在作者是用說故事的方式來講股票,而不是嚴謹的論文,所以讀者自己要思考、自己要抓他的涵義;問題是:很多涵意不是那麼容易被抓出來的。一般讀者往往只看到他前面幾章拼命在做短線,而且好像很神的樣子,卻忘記了他後來對於操作的自我反省。換言之:傑西李佛摩的書其實不應該把第一重心放在技術部份來閱讀,而應該注意他深刻的自省修養;問題是一大堆讀者都只想看技術,而對於心法視若無睹。

  至於有「嚴重錯誤的」,例如像《一次讀完25本投資金典》,作者見識一般,卻自以為了不起,整本書讀完,恐怕沒學會真功夫卻學到了作者字裡行間的傲慢態度;《交易的藝術》:關於心理部份寫的極好,但是技術部份卻寫的很糟。

  大部分「有缺陷」的好作品,問題都出在定位不清,除了長線跟短線的區別沒有跟讀者說清楚之外(兩者的技巧跟心態都差很多,但是極易混淆),就是『學習次第』的歸屬位置沒有弄清楚,造成閱讀時「前後顛倒、上下錯亂、輕重不分、緩急失措」;讀者會不斷感受到「自己有學到東西」(因為是名作),卻不知道他正處在一個漫無學習章法的混亂狀態中,必須要靠以後在市場上的實戰中真實打拼一番才能夠將這些書本知識歸到正確的位置──問題是:一般人還沒等到歸位,就已經把子彈打光了。然後抱著一顆充滿怨恨的心情離開,以後別人問起來,他就會說「書本無用」、「技術分析沒用」,然後存著這些偏見永遠無知地活下去。

  還有一些不是經典名著,知名度卻很高的書,乍看之下講的頭頭是道,但是在關鍵的實戰技術方面都犯了錯誤。有的是交代的模糊不清,有的是根本就錯。例如說,有相當相當多的書,都是使用「混合式操作法」,你可以發現他的買進方式是屬於A方法,賣出方式卻是屬於B方法,至於A跟B能不能放在一起用?為什麼要放在一起用?為什麼用A方法買進卻不用A的方法賣出,而要用B的賣出法取代?……這些作者可能都沒講,那真是把讀者當天才了,還沒學會走路就叫他們先學跳。諸如此類的毛病,在技術分析裡的書最多,基本派的經典著作則比較沒有這類毛病;像是巴菲特的價值派,其相關作品就比較少大毛病,因為主題集中、目標明確。技術分析的書則多的是長短混淆、以偏概全。不過,也有些基本分析的書,寫作風格卻像技術分析:把優點誇大、把缺點隱藏,明明只是基本分析其中的一項功夫,卻把這一項當作是制勝關鍵,為什麼要這樣吹噓呢?因為散戶愛聽簡單的,不喜歡考慮太多。

  講了這麼些,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這麼多的書,你如何要求你的老師每一本都看過、看完、還幫你做分析評論?……如果某個贏家,他只專注於他自己的操作,那麼,他是否有這麼多的時間去把坊間的暢銷投資書籍都看過一遍?

  外面陳列販售的書,如果運用不當,就會變成一種「誘惑」──把你從正軌的學習中拉出來,這個時候,讀者最需要的是聽真話;但是!但是!──以上我講了這麼多,是想告訴大家一件事:聽真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有時候,我們找到了願意講真話的人,但是在某個時候、某種場合,他卻變的不願意說了;或者,我們自己的態度、我們自己的身分已經暗中決定了一些事,而這些事是無奈的、隱蔽的、晦澀的,它讓我們聽不到真話。

  更何況,願意講真話的人,未必有發掘真相的實力;對真相內幕知道很多的人,卻往往是不誠實的利益既得者。

  今天,股市內外環境,從上到下、從下到上,都是長期演化的產物,或者,你可以說它是一個利益共生的集團。很多真實的道理之所以隱沒不見、很多贏家你之所以看不到、很多騙子你之所以看得到、這麼多殘缺不全的東西擺在最顯眼的地方……這些都告訴我們:能聽到別人講真話,而且是對你有用的真話,是一件多麼奢侈的事情;其背後暗藏的內情,非親身經歷者,實難以想像。所以:輕蔑、冷漠、忽視、成見,以及自我想像……這些東西,趁早收起;人與人交往,貴在誠實。善意堅實,實話才有的聊;否則,句句隱瞞、篇篇誤導,所有似是而非的模糊字句合起來成為一個大謊言,到時候就積非成是、積弊難返了。

[END]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6-12, Taipei 禮拜四 早晨.9:23

股市概念(56):基本分析&財務報表

股市概念(56):基本分析&財務報表

  基本面強的市場,如果用基本分析去操作,當然是很好的。如果用技術分析,也好。

  基本面強,是指企業的底子強,實力強,並不是指這個市場所在的國家是霸權。當然,有些霸權國家,國內的企業確實有全球經營的硬底子實力;但是有些強國,是因為軍事力量強大,其國內企業可能還停留在草莽階段。

  企業多、品牌老、品牌強、具有國際視野,基本面就強。此時,用基本面去選股,才比較有意義,因為政治與經濟的基本面長期穩健,企業的財務報表才比較可信。

  相反的,如果國內的市場不夠大,小本經營,搞殺價戰,你爭我奪,內線盛行,那麼,這個市場在使用基本分析的時候就會感到處處窒礙難行。

  台灣是屬於淺碟型經濟的外銷市場,內需市場很小,所以整體企業受制於人口規模以及國際流通,所以台灣股票市場的基本面很淺。在淺市場中,很多基本分析所用到的工具,一旦運用到台股,就會頻頻發出感嘆之聲。

  這樣的「淺碟」效應,會發生的最明顯的直接後果,就是財務報表造假以及財報的「實用效果不穩定」。

  我的意思並不是叫大家不要看財報。如果你學到的「財報分析功夫」,是比較偏向『如何避開地雷股』,那麼,你去看財報,會蠻有用;但是,如果你學到的功夫」,是比較偏向「如何尋找黑馬飆股」,那麼,我建議你要特別小心了。

  有些存心要作價或要面子的公司,確實會在財報上作假;還有一些公司,只是搭上某些年的景氣順風車,所以表現良好,如果你是抱著「尋找黑馬飆股」的心態,就很容易選到這些「本質不一定好,只是暫時賺錢而已(或根本沒賺錢)」的公司。那麼,為什麼美國比較可以用這套方法去找黑馬股?那是因為美國是先進國家,基本面超強,所以比較能相信這一套選股方法。(也只是比較而已,有很多人依然認為美國公司在財報製作方面也是烏漆八糟。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我知道,有些人會認為台灣的狀況沒那麼糟。但重點是:投資人本身會搞偏;而且,很容易搞偏。

  財報只是數目字,跟技術分析的數目字相比較,基本分析裡的數目字雖然也重要,但跟整體性比起來,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這原因是:技術分析可以用單純的數目字來預測或者是操作行情,但是基本分析卻不可以單純地由數字來研判趨勢。

  除了財報之外,『公司治理』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察項目。我最擔心的是:台灣投資人很喜歡抓到一項就不放,例如說:學到了研讀財報的技巧之後,就集中心力去從財報上去挑選股票,卻忘記了還要觀察公司管理階層的心態。

  基本分析這東西,要教,最好是全都要教,包括:國際趨勢、總體經濟、政治情勢、產業發展、公司營運、財務狀況……通通都要教,通通都要學。它不像技術分析,可以只學平均線而完全不學K線。(至於風險控管、資金調度、心理分析那些東西,則是不分基本派跟技術派,不分哪一門哪一派,大家都要學。)如果只教財務報表、只學財務報表,而忽略其他的基本觀察,是危險的;而且,可能有立即的危險。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偏執的情形呢?那是因為如果單純地研究財報,會比較好教,也比較好學;問題是:一支股票不會因為你只觀察它的財報而變得更容易操作。

  好,那就依照以上的建議,都學吧,不但要學著看財務報表,也要學觀察『公司治理』──唉呀,觀察公司治理很難啊,不是一般投資人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可以學得會的。

(未完成,請耐心等候...)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6-09, Taipei 禮拜一晚間. 11:54

《新國富論》(時報出版)



《新國富論》(時報出版)


  最近在重看《新國富論》,這本書是我九年前買的,現在重新閱讀,感覺差好多(覺得更好)。

  這是本極好的書。對於東西方文明跟文化的興衰過程與原因,有極好的觀點與分析,見識非凡。

  這本也是對沖基金經理人莫尼斯·帕波萊推薦書單中的第72號(72、《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by David S. Landes,《新國富論》大衛·蘭德斯)。帕波萊的評語是:Good book with some great insights!──意思就是:有著深刻見解的好書。


  這本書並非歷史的流水帳,而是帶著分析議論,探討『富國為什麼會富?窮國為什麼會窮?』的原因。此類知識屬於『基本分析』中的宏觀角度,可以擴大讀者的全球視野、以及增進讀者經濟分析的能力。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6-08, Taipei 禮拜天上午. 6:45

股市概念(55):股市教育的難言之隱

股市概念(55):股市教育的難言之隱




  從前,有位先生給我一張招生課表,上面印滿了各種市場操作的學習課目,內容可說是「琳瑯滿目」,令人眼花撩亂。他主要的用意,是問:「如果在我這裡學的話,可不可以學到跟這張課程表上面一樣的東西?」──言下之意,誰開的菜單比較豐富,他就要到那一家去。


  我回答他說:我強調的是專業與正確,而不是貪多嚼不爛。


  過了幾年,我覺得我當初的回答也太「衝」了些。所以,後來遇到相關問題,我就不太會直接糾正對方了,而是遠遠的繞著一個彎去講。一直到現在,很多話我仍然是隱忍不發,甚至已經很痛苦了,但是我還是沒有說出口。



  還有些投資人,曾經問過我一個問題:「平均線學、形態學、K線學這些技術分析,不是到處都可以學到嗎?」──言下之意就是:老王教平均線、老張也教平均線,比較一下,老張的學費比較便宜,那就找老張學囉,反正都是平均線嘛!



  其實,這些學科,除了「最基本的入門知識」之外,所有的都不一樣。


  大家在學技術分析的時候一定要知道:最基本的技術分析,天底下所有的老師教的都一樣;但是只要超過「最基本」的界線往上一點點,就不一樣了。



  美而美的漢堡跟麥當勞的漢堡,都是漢堡,都是用麵包跟豬肉做的,為什麼麥當勞的漢堡價格比較高?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小孩子喜歡吃麥當勞?


  「合格」的教師與「不合格」教師,在教完「最基本」的東西之後,就會立刻產生明顯的差異。而且,這個差異有時候會差到「天壤之別」,甚至會完全相反。


  什麼是「最基本」的技術分析呢?K線要怎麼畫……開高走低叫陰線、開低走高叫陽線……把最近十天的收盤價通通加起來除以十就是十日平均線所在的位置……這些知識,就是最基本的技術。它只有技術,沒有「分析」,所以嚴格講起來這些最基本的東西並不是「技術分析」,只是一些普通的股市入門常識而已。


  至於說:三根陽線的使用時機?平均線的使用方法?「黃金交叉」跟「死亡交叉」的解讀……這些超出「最基本」範圍的知識,合格教師一定跟別人教的不一樣。


  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以為學習技術分析跟唸 普通學校一樣。譬如說:台北的小學生念的九九乘法表,跟南部學生背的九九乘法表,應該是一樣的。絕對不可能在台北是三三得九,到了高雄就變成三三得八。──但是,技術分析偏偏就不是這個樣子!如果嘗試用這種觀念去認識技術分析,是錯誤的。


  市場操作不是數學,不是物理學,也不是經濟學,它是很多種學問的綜合體。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是:它沒有標準的教科書,也沒有頒發「合格的教師執照」。所以:在教法上,大家各憑自己的經歷,各抒己見,也因為如此,才造成天下大亂,畢竟:魚目混珠的偽師與邪師太多,真正的明師極希有難遇。


  所以:同樣的k線,同樣的型態學,從不同的人口中講出來,會有不同的見解。換言之:天底下畫K線的方法全部都一樣,但是對於已經畫好之後的K線所做的解讀與運用方式,可能會有天差地遠的分別。


  遺憾的是:大部份的散戶中毒已深,都誤以為「學的愈多愈好」──其實,這句話只適合在遇到真正的合格的老師之後才能使用。(但是有時候也不一定,合格教師絕對不是沒頭沒腦全部傾囊相授,如果真那樣做,根基差的學生會吃不消。)


  我的建議是:最基本的入門知識東西,大家可以自己學,那些東西比較死板,放諸四海皆準;再往上面發展的東西,牽涉到「分析」的靈活運用,這時候所接觸到的東西是「放諸四海皆不同」,所以必須慎擇明師。



  如果不想找老師而想自己學習,則必須確認自己天資超群,否則,摸索過一段時間過後,就會碰到難關,此時若無人在旁輔佐,很難過得去的。但是,股市中絕大多數的投資人,都自視甚高,或者想節省學費,結果兩三年操下來,賠掉的錢往往數倍於學費,甚至十倍、百倍、千倍。



  而且,這一路上,還有很多「隨機的致富陷阱」在等著投資大眾,於是,很多人在賺到幾次錢之後就開始驕傲了,以為自己順著原來的這條路走下去就可以找到寶藏。



  是的,他們只想順著原來的這條路走下去,而不想徹底改變自己輸家的心態。



  我想:「在股市中抱著希望的心情繼續走下去」的這個「希望」,也許就是很多人現在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那麼,要繼續維持做這個夢嗎?要不要告訴他「這條路只是隨機的致富陷阱,趕快醒來吧」?



  我想,大多數人都是願意繼續做夢,享受那短暫的快樂,直到最後。



  這篇就講到這裡為止。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6-07, Taipei am.8:49

股市概念(54):理想的教育

股市概念(54):理想的教育 [寫完]

  前幾天跟朋友討論課程,講著講著,我才發現事態嚴重(對股市教育渾然不解的狀況),所以覺得有必要再強調一次。

  理想的教育,必須包括:一、理論,二、實際運用(技術),三、心法(心理建設),四、訓練與叮嚀。


  講的具體一點,完整的股市技術課程應該有八大項:

◎一、『風險控管』
◎二、『技術分析』
◎三、『心理分析』
◎四、『投資觀念』
◎五、『密集訓練課程』
◎六、『定期考核』
◎七、『輔導課程』
◎八、『教材更新課程』


  一、
  『風險控管』大致上說來,包括兩個課程,『機率』以及『資金分配』,其實這兩個是同一個。

  『機率』這門課程,在術面分析中,尤其重要。像是『黑天鵝效應』,就是其中之一。不會計算風險的人,一旦遇到黑天鵝,就炸了。一般投資人遇到黑天鵝的機率,高得離譜;但是很少人敢講真話。一般的投資課程只會誇大他有多厲害,很少講自己『在股市中跟紀律奮鬥,所以賺的是辛苦錢』。

  這個機率課程的理論源頭,跟大學裡的正規數學教育是一樣的,但是不需要學那麼難,抓到重點概念就可以了。


  二、
  『技術分析』~
  絕大部分的人都把技術分析的相關問題看的太過於簡單。有人認為一個老師只要教他自己「賺錢的那個方法」就好了,問題是:老師教的愈簡單,就愈不能餵飽學生。老師如果教的愈豐富,學生可能會以為太複雜而不想學──所以,這裡面的問題,學的人自己要分清楚。

  技術分析有分『預測派』跟『機械派』。還有『程式交易』這一派。三者之間的恩怨情仇,絕非三言兩語能道盡。

  技術分析教學裡的一些問題,很多我都寫在『股市學習次第』那個單元裏了,忘掉的人可以再回去重看一遍。


  三、
  『心理分析』~
  一般的投資課程幾乎看不到『股市心理學』這個課程!換言之:如果當事人遇到心理方面的問題,就會求助無門,或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心理已經開始產生問題了。

  心理分析的相關項目很精采,有『羊群效應』、『潛意識死亡衝動』、『股市躁鬱症』、『集體思考症候群』、『自我防衛心理』、『同化錯誤』、『確證偏誤』、『框架效應』、『社會比較』、『後見之明謬誤』、『錯誤輿論效果』、『奇幻思考』、『性慾衝動』……等等,一般投資人對這裡面很多名詞都感到陌生。遺憾的是:這些陌生名詞所代表的症狀卻是對投資人一點兒也不陌生──投資人不認識他們,他們可是對投資人熟的很,處處搗你的蛋,讓你最後失敗得「莫名其妙」。

  很多贏家,因為自己心理健全,所以不會知道這些心理學的名詞。但是,如果是教學生,那麼,老師自己最好是都要知道;不但要知道這些症狀,還要有基本的解決方案才行。否則這個老師就只能教最優秀的學生(心理非常強壯!),而不能教一般資質普通的學生。

  當然,有些市場資深老手,對上述的這些毛病很熟悉,卻不清楚這些病在心理學中叫做什麼,而只是憑著陳述經驗事實來講解心理知識──這樣當然也是可以的。


  四、『投資觀念』~
  『投資觀念』,以及『投機觀念』──這裡我講的是非核心技術以外的一些共識,例如說:操作時應該具備的『金錢觀』,還有『對待內線消息應該具備的處理態度』……等等。這些知識,最方便、最快速的取得方法,就是去閱讀經典名著,例如:《股票作手回憶錄》、《彼得林區選股戰略》、《證券投資二十四堂課》、《科斯托蘭尼: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交易冠軍》……等等。當我們閱讀這些經典之後,就會發現有『某些知識』,作者們彷彿取得共識一樣,講的都差不多,對了,這些就是我們想要的東西。

  遺憾的是:這些知識跟智慧大部分都是以『心法』的姿態呈現在大眾讀者面前,缺少一種『技術法寶』的神秘氣息,自然很難得到一般投資人的青睞。


  五、『密集訓練課程』~
  『密集訓練課程』通常包括兩大類:『心理訓練』跟『技術訓練』。兩者都強調在反覆的磨練中,鍛鍊出堅強耐操的意志力,以便戰勝操作時隨時可能發生的心理偏失。

  在拿到正確的方法之後,要先靠『技術訓練』來達到熟練的效果,也就是俗稱的『練功』。例如說:拿到了某種股票操作法,你就把那種方法應用到十支、甚至一百支股票去試試看,當然囉,不是叫你立刻跳進市場去實戰,而是先進入股價歷史資料庫,把這個方法用幾支股票跑跑看;時間週期愈長愈好、當作試驗對象的股票的支數也愈多愈好。

  在練功的過程中,我發現:絕大部分的學員都需要老師在身邊做指導,否則根本練不下去,或是練一練就迷失在股市叢林當中。這就好像一個運動選手在練習時,教練要在旁邊看一樣。學生的動作常常會失控,而且是不自覺的,需要有經驗的合格教師在旁邊指導。

  但是一般投資人絲毫沒有這種教育訓練的概念,通常他們拿到了某個操作方法之後,認為自己已經拿到了秘笈,就可以不要老師的指導了──這種傲慢的態度,使得將來他們在面對操作問題發生的時候,被迫自己獨自一人去解決,但是自己的智慧跟經驗都不夠,所以過不了關。──這也就是許多投資人之所以一試再試,但卻終究徒勞無功的主要原因。

  這裡的『心理訓練』主要是講操作時為了『遵守紀律』而做的種種『忍耐、克制』以及與之相反的『積極、衝鋒』的無形精神。該靜的時候要靜,該動的時候要動,這是有彈性的。一般人常常在該保守的時候卻積極、在該積極的時候卻保守,這些都要靠磨練,心態才能適應。


  六、『定期考核』~
  『定期考核』有兩種,一種是老師要幫學生去檢討它的操作績效,然後從裡面看出有啥毛病。

  另一種就是考試。不是用實戰去考學生,而是因為很多課程的知識隔一段時間如果不溫習就會忘掉,所以可以用考試的方法來測知學生的學習效果,方便讓教師掌握班級的學習進度。


  七、『輔導課程』
  這裡講的『輔導課程』就是有些人很關心的『個別輔導』。以前我講過:台灣的股市教育其實是菁英教育,只能教天才,對一般投資人無甚幫助,反而有害。

  程度不好的學生,教師要幫忙輔導。程度特優的學生,教師也要幫忙輔導,使其快速進入贏家領域。

  問題出在對於「程度不好的學生」的『個別輔導』是一件很需要花費時間跟心血的大工程。一般老師並不願意花精神在資質平庸的學生身上,因為那樣不合乎成本要求。


  八、『教材更新課程』~
  『教材更新』是必須的。因為股市確實每隔幾年會產生一些變化,所以有些技術規則要修正。而且,有些投資的新觀念,以及教師自己新領悟出來的東西,是有必要讓舊生跟新生都知道的。

  沒有一種技術是十全十美,也沒有哪一個老師的功力可以厲害到十全十美,所以,教材的更新補充,或者將不合時宜的舊觀念刪減淘汰,都是必須的。我目前是依賴部落格來做這方面的工作。

  以上大概把八大課程講了一遍。請注意:一般人最關心的『技術分析』只是其中的一項,不是全部。只教技術的老師,是在教天才,對一般人並無幫助。很多技術,如果沒有全套的搭配措施,就好像一輛沒有裝煞車的跑車,您敢開著它上路嗎?

  資深贏家深知全套教育的實施困難性,所以不輕易教學生。如果教學內容缺乏這八項的整套搭配,那麼,學生就要承擔極大的風險。

  這篇就講到這裡為止。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6-06, Taipei am.6:07

股市概念(53):隨機應運誕生的黑天鵝 [3]~「思考」可能是一個迷人的陷阱

股市概念(53):隨機應運誕生的黑天鵝 [3]~「思考」可能是一個迷人的陷阱

【「思考」可能是一個迷人的陷阱】

  當我們預測盤勢發展的時候,我們觀察股市、思索股市,進而做出決定;如果勝了,我們將會很高興,覺得「思考」得來的「知識」(甚至是智慧)果然是有回饋的。

  你可能跟我一樣,在很多年以前,經由一項正確的「預測」,或者是感覺,賺到了錢,從此就深深著迷了,對股市知識產生饑渴的孺慕之情。我盼望去了解市場,就好像我想要知道宇宙的奧秘;更重要的是:我知道如果我掌握了這些秘密,我除了知識的喜悅之外,我將得到金錢的報酬;這可能是一筆很大的數字,大到可以讓我得到真正的「自由」,也許從此以後我將會有更多的時間去做我自己喜歡做的事、有更多的時間去跟我喜愛的人相處──我突然覺得這世間的美好都像一朵花兒一樣在我面前綻放,而且只有我一個人看到,因為別人並不太知道我在想什麼,更不太了解我對於股市的那種「正確的直覺」是多麼難以解釋。

  人生就此要改變了,不是嗎?我做好準備了嗎?嗯……經由「某項成功的交易」,叩開了我的「成功之路」,我就是這樣很自然地「走進股市」,然後開始思考、開始觀察,就像一個將軍那樣做出「偉大」的決定:買進或賣出──這是很自然的、將會發生的事,只要我「繼續努力」、「保持精進」,那麼,「成功」就像一個賽跑選手的終點,只要努力往前進,就會有抵達的一天──不是嗎?難道我想錯了嗎?

  有沒有想錯,不是這裡要討論的關鍵。我想講的是:思考有很多種方法,超過一般人的想像。一般人在股市中的思考,可能只是其中的某一種思考方法,而不是全部。關鍵是:我們常常會因為不知道其他的思考方法,而被別的贏家打得慘敗。

  用另一個方式來講:以中短線而言,如果把股市當成是作戰的對手,那麼,這個對方的龐大程度,超乎我們的想像。在電影《迷霧驚魂》中,隱藏在迷霧中的怪獸,到底長的什麼樣子?沒有人知道;股市的真相就類似那頭迷霧中的怪獸。當對方龐大到某一種程度,突破了某個臨界點,此時,操作者所有的舉動都有可能掉入「隨機的陷阱」,換言之:所有的思考方式暫時失效。

  股市雖然有部份陷在迷霧之中,所幸我們並不需要了解全部就可以賺錢。但是,所謂『不需要了解全部』是指『不需要了解全部的細節』,就其大綱而言,我們必須了解。而這第一個大綱就是:在了解股市之前,我們必須了解自己。而在了解自己的同時,我們必須也學會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

  首先,我們必須摧毀我們舊有的思考方式。

  一般人的思考,是片斷的、點狀的、一維方式的直線進行(俗稱:白天鵝世界裡的平庸思考)。如果是『跳躍式』的思考,才能跳脫一維的局限,而進入二維的格局。

  所謂『跳躍』,就是一般人『不懂』的地方。在無知的地方,產生跳躍的斷層。

  一般思考的行進方式,是一直線的,它「排斥掉周圍其他不相干」的考慮。但是,很遺憾的,一般思考所認為的「不相干」的非重點部份,其實剛好就是重點之所在。

  第一個步驟:我們必須推翻之前我們對於「預測正確」的定義。所謂預測正確,是指「講對了一個單一事實」呢?還是你「忽略了這個單一事實」以外的其他事實?

  舉例而言:我的午餐有起士麵包、豬舌頭、豬大腸、豬尾巴、豬肚、豬肝;結果我只吃了起士麵包,其他的菜都動都沒動──請問:這樣的情形,能不能表示我超愛吃起士麵包?……不一定,有可能我只是因為更討厭吃豬肉,所以只好吃麵包充飢。

  沒有一個理由是單一的,或者說:某一個理由,是因果鏈結其中的一個而已。或者:某一個理由,背後有其他數種小理由作支撐。

  假設:我們依據某種「消息」而做出買賣的決策判斷。這個消息,包括新聞、媒體分析、價格數字、市場所有的資訊……等等。

  實戰中,可能會有以下數種狀況(概括列出十種),如果以下任何一種狀況發生,你都可能會因為預測正確而賺錢。(注意:是可能,不是一定。):

●1。消息本身是錯誤的,但是你剛好沒聽到,或者聽不懂。

●2。消息本身是錯誤的,但是你不愛聽這類消息反覆推理的複雜過程;你嫌它囉唆、聒噪,甚至深奧。

●3。消息本身是錯誤的,你的感覺也認為它是錯誤的。至於為什麼有這種感覺?可能跟今天你的心情有關,或是跟天氣有關。

●4。消息本身是錯誤的,但是你認為它的效果不大,所以剛好忽略了它。

●5。消息本身是正確的,而且你剛好就想這麼做,這消息給了你理由。

●6。消息本身是正確的,剛好你先聽到了,於是先執行。

●7。消息本身是正確的,剛好你最愛聽這一類的八卦消息。

●8。消息本身是正確的,而且你直覺上也認為它是正確的,至於為什麼有這種直覺?你自己也不知道。

●9。消息本身是正確的,而且你認為它的效應將會「持續擴大!」,你誇大了它,所以你買了非常多的部位!

●10。消息本身是正確的,因為你只喜歡單純的理由,所以你就選了這個最簡單的理由作為買賣的理由。
  
  分成十項,這種思考還不能算是細膩,因為以上所舉的狀況,是根據「二分法」的觀念來做對錯的區隔。

  如果抱著『沒有絕對的對跟錯,只有相對的對跟錯』──那麼,就出現另外一種分類的方法:

  (如果以下任何一種狀況發生,你都會因為「預測」正確而可能賺錢。)

◆11。自己明明是做短線,卻把長線的利多理由拿來做短線的買進理由,剛好此時短線也是漲勢。

◆12。自己明明是做長線,卻把短線的利多理由拿來做長線的買進理由,剛好此時長線也是漲勢。

◆13。自己明明是做短線,卻把長線的利空理由拿來做短線的賣出理由,剛好此時短線也是跌勢。

◆14。自己明明是做長線,卻把短線的利空理由拿來做長線的賣出理由,剛好此時長線也是跌勢。

◆15。自己明明是做短線,卻被長線的不確定現象所干擾,以致於下不了手,剛好此時也沒有明顯的短期趨勢。

◆16。自己明明是做長線,卻被短線的不確定現象所干擾,以致於下不了手,剛好此時也沒有明顯的長期趨勢。。

  好,到此為止,已經列出十六種狀況,你的操作行為只要符合這十六種的一種,都有可能會賺錢。

  那麼,你能不能敢講:你在某一次的操作之所以賺錢,絕對不是以上十六種狀況中的任何一種?

  換言之:只要你的操作符合以上十六種狀況中的任何一種(其實不只十六種),你賺到的都是「幸運錢」,也就是說:你在亂做。

  所謂的「亂做」,並不只是單純的「不用大腦思考」,也包括那些「用錯大腦,以致於產生胡亂思考」的狀況。而且,所謂的「用錯大腦」,並不只是「大腦陷入迷亂失控」,相反的,有可能「大腦在一種很冷靜的狀態之下思考」,卻產生完全錯誤的荒謬結論。

  這意思是什麼呢?這是說:當一個人「很冷靜」、「自以為很理智地」去思考的時候,他所得到的結論並不一定是理智的。因為:使用理智的態度去思考,並不代表一定可以得到正確理智的結論。例如:一個操作長線的人,當他使用理智的態度去思考關於短線的事情(當事人可能不知道自己分析的是短線),此時,不論他得到「多麼正確的結論」,都跟長線沒有關係。

  絕大多數的投資人跟投機客,都習慣去用自己的「舊思維、舊的思考習慣」去看待現實中的股市。然後誤以為「自己原有的理智」,以及「從自己舊有的理智中發展出來的新理智」都符合股市的『正確方法』。殊不知:理智的態度並不代表理智的方法,經由「審慎思考」所得到的結論,並不代表這個結論就將會是『完整』的結論。

  這裡面的關鍵在於:股市不是漲就是跌,所以人人都有一半的機率可以做對。這個二分之一的機率,實在是太高了!高到可以讓任何從事股市預測跟操作的人搞不清楚自己的賺賠到底是運氣問題還是自己的實力問題。然後,麻煩開始了,就是因為有高達一半的成功機率,所以,只要一次交易能夠賺錢,就雞犬升天,連帶使得當初做出這個買賣決定的「思考態度」以及「思考內容」都變成是正確的!──當然,正確的思考態度跟正確的思考內容聯手合作,確實可以得到正確的結論,但是:一次賺錢的交易,並不一定是從『正確的方法』衍生出來的,也有可能是從「錯誤的方法」中衍生出來的!

  換言之:你做錯了!結果你賺錢了!!……可不是嗎,當你「明明是做短線,卻把長線的利多理由拿來做短線的買進理由,剛好此時短線也是漲勢」,你根本就思考錯誤了啊!──在股市中,這種狀況、這種錯誤的思維習慣、這種誤打誤撞的念頭,每天都發生在廣大投資人跟投機客的心中,此起彼落、交互閃爍、遍地開花,短短一個小時以內,千奇百怪的自以為是的思考發生百萬次、千萬次,卻只產生兩種結果:賺與賠。然而,糟糕的是:賺到的鈔票上面不會寫著「親愛的,你是憑著好運氣而得到我」,以致於每天都發生千萬次的誤會,而交易人卻渾然不知。

  您說:這樣的狀況,是幸運?還是悲慘呢?

[第3篇講到這裡,未完,第4篇待續...]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6-04, Taipei 週三 am. 9:06

股市概念(52):股票作手回憶錄第10章:正有一個傻事潛伏在你身邊!


股市概念(52):股票作手回憶錄第10章:正有一個傻事潛伏在你身邊


  我只節錄第十章給大家看,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買書來看(http://www.ipci.com.tw/book3.asp?Mno=27&Bno=98)。

  這一章重點超多,但是我覺得一定有很多人會忽略!!或者看過就忘!!!所以特別把它提出來。

  看不懂的話,就多看幾遍;實在看不懂的話,記得上課的時候再問我即可。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6-03, Taipei 週二 早晨 8:36


--------------------------------------------------------------------------------


[傑西李佛摩爾]:一代股市傳奇人物。曾在股市長達四十年間經歷四度大起大落。他不到三十歲就成了百萬富翁。李佛摩爾富革命性的交易時機技巧,資金管理系統,以及高能量的操盤方式,即使在今日仍一樣地有效。他被當代許多投資大師跟投機大師公認為是二十世紀全世界最偉大的金融市場操盤手。


【股票作手回憶錄 第10章:正有一個傻事潛伏在你身邊】


(註:本章重點超多!要多注意...)

  如果我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那就比我們分析成功的原因更有益處。

  但所有的人都會自然而然地想逃避懲罰。當你犯了什麼導致失敗的錯誤,你不會希望再來一次,所有在股市上的錯誤都在兩方傷害你:財產和自尊。

  但我想告訴你一些奇怪的事:交易員有時犯錯誤時,心裏是很明白的。犯了錯以後他又會問自己為什麼,當受懲罰的痛楚過去了,經過長時間的思考,他可能會弄清楚自己是怎樣,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犯錯的,但他卻還是不明白原因為什麼。他只是罵自己一句然後就置之不理了。

  當然了。如果一個人又明智又走運的話,他不會犯兩次同樣的錯誤,但還有成千上萬種差不多的錯誤就難保不犯了。錯誤實在太多了,每當你想看看自己是不是會做傻事時,可能就正有一個傻事潛伏在你身邊。

  如果讓我告訴你我第一次上百萬美元的錯誤,那就得從1907年10月過我當上了百萬富翁說起。就我的交易來說,一百萬只不過意味著多了點積蓄,金錢不會給生意人帶來更多的舒適感,因為,無論貧富,他都可能犯錯,而這永遠都是令人不快的。而當他行事正確時,金錢不過是他的工具罷了。虧錢從來沒對我產生過什麼困擾,我第二天就可能忘了。
 
  但是犯錯誤而不立即接受虧損就不僅僅是財產上的損失了,也是對靈魂的傷害,你還記得迪克遜G·瓦特斯的講的一個小故事吧:一個人非常地緊張,他朋友問他到底出什麼事了。

  “我睡不著覺。”緊張的人說。
  “為什麼睡不著。”朋友問。
  “我手上的棉花期貨頭寸太大了,一想起來我就睡不著,弄得我筋疲力竭的,怎麼辦呢?”
  “賣了吧,把頭寸減小到你能睡個安穩覺為止。”他朋友回答說。

  通常來說,人能夠很快適應環境,以至他會忘了前景。他感覺不到太大的變化,也就是說,他也不太能回憶起不是百萬富翁是什麼感覺,他只記得有些現在能做而那時卻無能為力的事。每一個年輕人或正常的人都用不了多長時間就可以忘掉貧寒時的生活習慣。而忘記富有的生活需要的時間要長一些。我認為因為金錢會帶來欲望,想要更多的錢。我的意思是:當一個人從股市上賺到錢以後,他很快就會改掉節儉的習慣。但當他沒錢時,想改掉亂花錢的習慣卻需要很長時間。

  1907年10月當我結束了空頭,開始做多,我決定放鬆一段時間,我買了一艘遊艇,計畫去南部海域巡遊一圈。我對釣魚非常著迷,總計畫著要去大釣一場,我總是盼著能去,希望有一天可以成行,但我沒去成,市場總不讓我走。

  我一直同時買賣股票和商品期貨。我還是個少年的時候,就開始在對賭行做期貨交易了。這麼多年以來,我一直在研究期貨市場,但可能沒有研究股市那麼專心,事實上,比較而言,我更傾向於做期貨,這與期貨更具正統性無關。雖然,期貨的確要正統一些。但期貨比股票更具冒險性。用虛構的理由來對抗期貨市場的價格趨勢,成功只會是短暫的。因為最終獲勝的還會是事實。因而,就像做平常的生意一樣,交易商總會在研究、觀察中得到回報。他可以觀察並權衡形勢,他同別人知道的一樣多,他用不著抵禦內幕集團。在棉花期貨市場或是小麥、玉米市場,沒有分配紅利這回事,長期以來,期貨價格就不是被壟斷著的,而是由供求法則決定的。做期貨的人只需要瞭解供求情況、現況與前景。他用不著像做股票那樣要對許多事進行猜測。因而期貨總是更吸引我。

  當然,所有的投機市場都有相同之處。行情走勢的分析技巧是相同的。對任何樂於思考的人來講,其實是相當明確的。如果他多問自己幾個問題,考慮一下條件,答案自己就出來了。但人們總是懶得問問題,更別說找答案了。

  在所有遊戲中,唯一真正需要在行動前做的就是做好準備,有些人在用他一半的財產冒險時,思考的時間還不如買一輛平價汽車的考慮的久。

  分析行情,但也並不像看起來那麼難。當然還是需要經驗,比在頭腦中有一定的基本原則來得更重要。分析行情並不在於得知運氣好壞。行情走勢可不會告訴你下星期四下午一點三十五分你肯定會值多少。分析行情的目的在於探知:首先是如何,其次是在什麼時候交易,也就是說,應該買入還是拋出,這對股票、棉花、小麥、玉米、燕麥同樣奏效。

  你觀察著市場,當然是通過行情記錄機記錄的價格走勢,只有一個目的:確定方向,也就是價格趨勢。我們知道,價格會根據遇到的阻力上升或下跌。為了簡潔的解釋一下,我們可以說價格,像其他所有的東西一樣,沿最小阻力線運動。它們總會怎麼容易怎麼來,因而如果上升的阻力比下跌的阻力小,價格就上漲,反之亦然。

  如果股市平穩地開市,後來無論發展成為牛市還是熊市都不應該感到困惑。對一個頭腦敏捷、眼光犀利的人來說,趨勢是很明顯的。

  總想用理論套事實的交易員是非常不明智的。知道市場到底是牛市還是熊市,他就知道到底應該買入還是拋出。一個人如果在市場起行之初,你就應判斷出方向來。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市場像平常那樣上下起伏。在十點的範圍內波動:壓力點為130,支撐點為120。有可能當它跌到支撐位附近時顯得非常虛弱。而在上升階段,上漲了八點十點後,它可能看起來非常強勢。一個人不該由於某種跡像就被吸引去交易,他應該等行情記錄告訴他時機是否成熟。事實上,人們看股票便宜就買,看股票貴就拋,已損失了成百上千萬美元。投機者不是投資者,他的目的並非追求穩定的回報,而是從價格的起落中獲利。因而需要決定的是在交易時最小阻力的位元置,他需要等待市場自己確定自身的支撐和壓力位。因為這是他的交易指南。

  閱讀行情走勢起讓你看出在130時拋出比買入強,市場接著開始調整。於是那些對行情分析一知半解的人認為價格會一直漲至150,於是他們就買入了。但當價格回調時他們或者堅持,或認賠又反手做空。到120時,在價格有較強的支撐,買入又勝過拋出,價格上揚,空頭又認賠了。人們經常被上下掃蕩,他們總是不吸取教訓,讓人驚訝。

  最終總會有什麼事發生使得上漲或下跌的力量強大起來,而阻力的最高點也上升或上降,也就是說,頭一次在130的位置買入比賣出強,或在120賣出比買入強。價格會衝破波動區間繼續前進。總有許多市場人在120時做空頭,因為市場看起來很弱,在130時做多頭,因為市場看起來很強,當市場反期道而行時,他們將被迫認賠,正是這些人使支撐和阻力位更明確了。而那些聰明又耐心的交易商等待著趨勢成立,他們會得益於對基本條件的分析,也會得益於那些斬倉客對市場的推動作用。斬倉客的買賣指令常推動市價沿最小阻力點波動。  

  在這兒我所說的雖然並非精確的定理或投機的公理,但我的經驗正是那些突發事件,也就是那些出乎意料判定的事件,無論我的頭寸是否基於對最小阻力線的判定,突發事件總會對我有所幫助。(註:這就是一種黑天鵝效應的觀念。)

  還記得我給你講過的在薩拉托加發生的太平洋聯盟交易嗎?我做多頭是因為我發現最小阻力線正在上升。我應該堅持做多頭,而不該聽經紀人說什麼內幕人士都在拋出。董事們心裏所想的就是我可能不知道的事,但我能夠而且的確知道行情走勢說,“正在上漲!”然後果然就是出乎意料的提高紅利,股票也漲了三十點。價格如果到了164,的確看起來挺高,但就像我以前說的那樣,永遠不要因價格太高而不買,永遠不要因價格太低而不願拋出,價位高低從本質上來說,與確立最小阻力線毫無關係。

  在實際操作中,你會發現在收盤後發佈的重大消息往往與最小阻力線相一致。在消息公佈之前,趨勢就已經確定下來了。在牛市中,人們就會忽略利空消息,而利多的消息總是被誇大,反之亦然。戰爭爆發以前,股市形勢很不好,德國宣佈了潛水艇政治。我做了十五萬股空頭。倒不是因為我聽說了什麼消息,而是我一直沿最小阻力線交易。當然我利用了境況,在那天就將空頭平倉了。

  聽起來似乎挺容易的,你只需觀察行情走勢,確立阻力位,一旦確定了最小阻力線就立刻順著它做交易。但在實際操作中,一個人卻必須警慎許多事情,而且大部分都是與他相對立的,也就是說,與人性的弱點對抗。在牛市中人們會忽略利空的因素,這就是人性,但人們還對之表示驚訝。由於出現一兩個季節的惡劣天氣,有人就說小麥期貨會暴漲會驚訝於原來損失是如此之小。他們會發現他們只是幫了空頭。

  做期貨交易的人一定不要持一成不變的觀點。他必須思維開放且靈活。無論你對於穀物的供需狀況有什麼樣的觀點,都不要輕視行情記錄傳達的資訊。我記得有一次因為我太衝動,結果失去了一個很大的機會。我對於形勢非常肯定,我認為沒有必要等最小阻力線成立,我甚至決定我可以幫它一把,因為看起來只需要一點幫助就行了。

  我認為棉花會大漲。當時棉花期貨一直就在一角二分左右波動,在一個比較小的範圍中上下浮動。我知道我實在應該等一等,但我又想如果我稍稍給它加把勁兒,它就能突破阻力位了。

  我買了五萬包,毫無疑問,它的確漲了,同樣毫無疑問,我一停止買入它也就停止了上漲。然後它就跌回到我開始買入時候的價格。我平了倉,它也就止跌了。我覺得行情的確要啟動了,我應該再一次幫它,同樣的事情發生了,我抬高了價位?但我一停下來,它就又跌了。我一共這樣做了四五次,最後我終於放棄了,我損失了二十萬美元。我終於放棄了,過了沒多久,它就又開始漲了,一直漲到了讓我恨不得死去的地步,如果我不是那麼急於開始該多好呵!

  許多交易商都經歷過許多次同樣的事,因而我總結出以下規則:在窄幅波動的市場上,如果價格只在小範圍內波動的話,想預測下一次大的波動是向上還是向下是沒有意義的,需要做的只是觀察市場,分析走勢以確定上下阻力及支持位,下定決心:除非價格向任何方突破界限,否則絕不介入。(註:這就是突破買進法或突破賣出法)

  交易員必須專注於從市場上賺錢,而不是堅持要求走勢與他的判斷一致。永遠別與行情爭執,永遠也別問原因由或要求解釋。“馬後炮”是得不到報酬的。

  不久以前,我和一些朋友小聚,他們談論著小麥,一些比較看漲,另一些比較下跌,最後他們問我有何看法。我已經研究了一段時間的市場。我知道他們並不需要什麼統計數位,也不需要任何對形勢的分析,所以我說:“如果你們想在在小麥市場上賺錢,我可以告訴你們該怎麼做。”

  他們都說想賺錢,於是我說:“如果你們真的想賺小麥的錢,只要看著點就行了,然後耐心等待!到了一塊二的時候就買,你們就可以很快賺一筆了。”

  “為什麼不現在就買?才一塊一角四。”一個朋友問。
  “因為我現在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會漲。”
  “那幹嘛要在一塊二買?價錢可是更高啊。”
  “你是想盲目下注好大賺一筆呢還是想明智點投資,賺得少點,但保險係數大些呢?”
  他們都說寧可求穩妥,少賺點。所以我說:“那就照我說的辦,到了一塊二就買。”

  正如我說的那樣,我已經觀察好久了,幾個月以來,一直就在一塊一、一塊二之間波動,從未出過什麼特殊的情況,終於,有一天它以一塊一毛九收市。我早就準備好了,不出意料第二天一開盤就是一塊二零五厘,於是我買入了,接著又漲到一塊二角一,一塊二角二,一塊二角三,一塊二角五,我自然緊握頭寸。

  現在我並不能告訴你當時發生了什麼,對於它在小範圍內的波動情況我也作不出什麼解釋。我也說不清它究竟會突破1.2還是會跌破1.1。還是低於一塊一,雖然我覺得應該是漲,因為當時小麥缺貨。

  事實上,看起來,歐洲一直在不聲不響的買入,而許多交易商在一塊一角九左右做空頭。由於歐洲的購買及一些其他因素,許多小麥都被運走了,所以最終大行情開始了。價格突破了一塊二,那是我全部的觀點,我所需要的也正在於此。我知道由於上漲的趨勢最終積蓄了足夠的推動力,一到一塊二,就衝破壓力,換句話說,突破一塊二這個關鍵位置,小麥價格的最小阻力線建立起來了。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我記得那一天是假期,我們所有的市場都不交易了,對了,威尼裴格的小麥每蒲式耳跳高5美分開盤,而我們的市場第二天開盤也是跳高6美分,價格就是沿著最小阻力線上揚的。

  我所說的一切說明了我交易體系的精髓就在於研究行情走勢。我只不過認識到了價格最有可能以何種方式運動,我會多實驗幾次來檢測我的判斷。我是開始交易以後就觀察價格對我交易指令的反映。

  當我買股票時我願意以較高的價格買入,拋出時我必須低價拋出時,許多有經驗的交易商都表示懷疑,這實在叫我感到驚訝。如果一個交易商堅持投機之道的話想賺錢不是難事,也就是說:等著最小阻力線確定後,一定等行情走勢說上漲時再買,行情走勢說下跌時再拋 !他可以在上漲的過程中積累自己的頭寸,先買入總量的五分之一,如果沒有利潤的話,他就必須停止增加持股,因為顯然他從一開始就錯了,他至少暫時錯了,而犯錯無論在什麼時候都不能帶來利潤。

  我做棉花期貨一直很成功。我有我的一套理論,交易中我以它為準則。假如我決定做四萬到五萬包,那麼,我就會像我告訴你那樣去研究行情走勢,看看到底該買還是該拋。假如最小阻力線顯示出上升趨勢。那我會先買入一萬包,我買了以後,如果市場又上升,我會再買一萬包,是同樣的道理,然後,如果我能得到二十點的利潤,或者一包賺一塊錢,我會再買兩萬包,這樣我就滿倉了,這就是我做交易的方法。但如果買了一萬或兩萬包以後,出現浮動虧損,那麼就平倉,因為我錯了,可能只是暫時的錯,但我說過無論什麼錯,都無利潤可言。(註:在傑西李佛那個古老的年代,這一段講的方法當然有用,雖然現在的市場已經發明更多更新穎的洗盤手法,使得這段所講的方法沒那麼好用了,但是傑西李佛講的這種操作的精神是不會落伍的。)

  我一直堅持自己的系統,並由此一次大行情也沒錯過,在建倉的過程中,總會先虧掉五六萬美元去測試市場。這看起來像是個過於奢侈的測試,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當真正的行情開始時,這點虧損立即就賺回來了,只有抓住機會正確行動才賺得著錢。

  我已講述了我做交易的系統方法。只在贏的時候才下大注,而錯的時候只虧一點。

  探測性的賭注非常英明。如果按我說的方法去交易,他就總可以持有有利潤的頭寸,賺得豐厚回報。

  職業的交易商總是會根據自己的經驗有一些這樣那樣的系統,其建立在他們對投機的態度上。我記得我在棕櫚海灘遇到一位老紳士,我一下想不起他的名字了。我知道他在內戰期間回來,在華爾街有些年頭了,有人告訴我他是個非常聰明的人,經歷了不少大風大浪,總是說世上沒什麼新鮮的東西,至少股市上沒有。

  老夥計問了我許多問題,當我說完我的通常的操作情況,他點點頭說:“是的,是的!你做得很對,你創造的這種方法,你的思維方式使你的系統成了種對你有利的系統。我記起帕特·赫爾尼來了,聽說過吧?他可是個出名的運動員,他在我們那兒有個戶頭。是個機靈的小夥子,愛激動,靠股票賺錢,因而總有人向他討教。他可從不說什麼,要是他們直接了當地求教,他會說出他最喜歡的跑道上的箴言:‘你不賭就永遠不知道。’他就在我們的辦事處作交易,他會先買一百股某種正火的股票,然後,如果上漲了百分之一,他就再買一百股,再漲再買。他常說他參與這種遊戲可不是給別人掙錢,因而他總在最後一筆買單以下1點處放著止損單。價格要是漲上去他就再買。有百分之一的回調他就平倉了。他宣稱他覺得虧一點以上就傻透了,無論這虧損是出自他原來的保證金還是他的浮動利潤。”

  “你知道,職業賭家對長線不感興趣,只想要穩妥的錢,當然長線做對了還是不錯的。派特在股市上從不聽信小道消息,也從不企圖在一周就弄個二十點。他只想賺得能讓他過得好。我在華爾街遇到過的成千上萬的外行中,只有派特·赫爾尼一個人把投機看成是和輪盤賭一樣的概率遊戲。但他卻具有很好的下注方法。

  赫爾尼死後,我們的一個顧客,過去常和派特一起作交易,學他的方法在蘭卡萬拿賺了十多萬,然後轉去做其他股票,因為他賺了銀多錢,他覺的用不著再用派特的方法了,當價位回調時,他沒有砍掉虧損還反而聽之任之好像損失是利潤似的,當然錢全虧光了,他最後還時欠了我們幾千美元。”

  “他四處閒蕩了兩三年,錢賠光後他還興奮了很久。不過當他自我表現時我們也沒有反對他。我記得他常公開承認他不按派特·赫爾尼的方式交易簡直是太傻了。得了,有一天他十分激動地跑來找我,求我讓他拋些股票。他過去是個好客戶、不錯的小夥子,所以告訴他我個人願意給他作保一百股。”

  “他拋了一百股雷克·索爾,那是1875年,比爾·特瑞威爾斯正在抨擊股市,我的朋友羅伯特最佳點位開始拋出,在下跌的過程中,他就在一直拋出,就像他以前遵守派特·赫爾尼的系統時常做的那樣,非常成功。”

  “好了,羅伯特以金字塔式加碼,成功地拋了四天,他的戶頭就有了一萬五千美元的利潤。我發現他沒放止損單,我就提醒他,他說暴跌還沒完全開始呢,他可不想被一點的反彈就擠出去。那是八月份,到了九月中旬,他向我借十塊錢去買一輛童車,為他第4個孩子。他沒有堅持已被他自己證實的系統,這就是大多數人的問題所在。”老先生向我搖了搖頭。

  他是對的,我有時覺得投機一定是種神奇的職業,因為我發現一般投機商都趨於違背自己的本性。所有的人都有一種弱點,這弱點對於投機成功非常致命,而正是這種些弱點才使得他受同行歡迎。

  投機商最主要的敵人往往是內心產生的,它與人性的希望與恐懼是不可分割的。

  在交易中,當市場對你不利時,你每天都在希望這是最後一天,但你失去的總比你估計的多。

  當市場按你的方向走,你就怕了,也許第二天你的利潤就沒了,你就撤了,太快了。恐懼使你不敢去賺你本該賺的錢,一個成功的交易商必須同這兩種根深蒂固的本能作鬥爭,他必須推翻這你可能會稱之為本能的衝動。別人充滿希望的地方他該害怕,而別人怕的地方他該充滿希望,他必須害怕他的虧損會發展成無法承受的虧損,他必須希望他的利潤能增長成巨大的利潤。像平常人那樣在股票上賭博是十分錯誤的。

  我十四歲就開始了交易生涯。這就是我所做的一切,我想我知道我在說什麼。經過三十年的交易,賺幾美元的交易做過,賺取幾百萬美元的交易也做過,我總結出以下結論:一個人可能在某個時候可以擊敗一支股票,但沒有一個人可以擊敗股市!一個人可能以買賣棉花、穀物賺錢,但沒人能夠擊敗棉花期貨市場或穀物期貨市場。就像跑馬一樣,一個人可以贏一場賽馬,但他勝不了跑馬賽。

  如果我知道如何使這些結論更有力、更顯著,我一定會這麼做的。如果有人反對,也沒什麼區別,我知道我所說的這些不可否定的結論是正確的。

《柏拉圖與鴨嘴獸一塊上酒吧?酒吧脫口秀無死角破解西方哲學》


《柏拉圖與鴨嘴獸一塊上酒吧?酒吧脫口秀無死角破解西方哲學》

  最近看了《柏拉圖與鴨嘴獸一塊上酒吧》這本小書。

  這是本講哲學的書,但是寫的很有趣;重要的是:裡面有很多笑話,哈哈...我喜歡。

  很多人都覺得市面上講哲學的書枯燥無味。其實,有時候,不是哲學本身枯燥無味,而是講哲學的人枯燥無味。

  這本書的兩位作者,是很幽默的人。希望這本書能夠幫一些人跨越傳統哲學的門檻,體會一下哲學輕鬆有趣的一面。

  這本書有兩個小缺點:第一是頁數只有201頁,價格稍嫌貴。第二個小缺點是:少數地方仍然嫌深了點。不過沒關係,絕大部分都是生動有趣,可以放鬆心情去閱讀。

  有些同學怕我介紹的書太深,那麼,這本書,您光看笑話就好了,其餘的就擺一邊吧。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5-31, Taipei pm. 7:25

股市概念(51):隨機應運誕生的黑天鵝 [2]~什麼是隨機?

股市概念(51):隨機應運誕生的黑天鵝 [2]~什麼是隨機?

【什麼是隨機?】


  絕大部分的操作者,尤其是中線操作者,最無法接受的一個觀點,就是當他們贏錢的時候,被人指責他之所以獲利,只不過是「隨機的致富陷阱」。

  嗯,「隨機的致富陷阱」,隨機這兩個字,聽起來就好像是罵人「隨便」亂做,這當然不是什麼好聽的話。

  當預測正確,進而獲利之時,操作者會認為他原先預測的那個理由是「對的」──所以,如果有別人說他只不過是憑運氣賺錢,他會很生氣,或者是發出輕蔑的微笑,因為他「確實知道」自己的這個理由是符合『科學』的,換言之:既然原先秉持的看法是「有憑有據」的,那麼,你好像就不能說他是錯的吧。所以,他會反過頭來對那個指責他是靠隨機運氣做對的人是因為「不了解」他持有觀點的這項理由(可能是某種卓越的基本分析,也可能是某種很厲害的技術分析),輕視別人才是知識淺薄的無知笨蛋。

  你如果是在日常生活的平庸世界裡,那麼,恐怕經歷十年甚至數十年,都無法感受到以上的想法有什麼錯誤;但是,如果你是跟我們一樣,幾乎天天活在金融市場這種『紀錄某種人性』的『資料金礦』當中,你「可能」會逐漸發現或是在一剎那間瞭解到──絕大部分的投資人跟投機客之所以預測正確,與其說是「他們的知識很厲害,所以看對了」,倒不如說『妨礙他們做出原先這個正確預測的負面因素沒有出現』,可能更接近事實的真相。

  每天都有很多利多跟利空的消息,為什麼你會選擇某幾個消息,而把其他的消息排除在外?你應該有你的理由;但是,在實際的操作生涯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有些消息,它就是跟你很麻吉,而有些消息它就是跟你始終對不上眼;那麼,是你不喜歡它們?還是它們真的那麼惡質,惹人討厭?

  問題很簡單,你為什麼用了A這項理由,卻沒用B?

  當我們走向A的道路,卻沒有選擇B,或C、D、E……,有時候,或者應該說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我們的智慧高到可以選擇A,而是B、C、D、E都被「遮蓋」住了,你沒有察覺,所以就很「自然」的選擇了A。也許我們有點小小的聰明才智,讓我們在選擇A的時候沒那麼猶豫,但是我們高估了自己的功勞,因為真正的關鍵是因為BCDE都「隱藏」起來,而不是我們厲害到把BCDE都「幹掉」了。

  這就是「隨機」的一種種況。機的意思是『啟動內在原因的樞紐』,講的白話一點:槍裡面有火藥,火藥就是內在的因,扣動扳機,就是「機」發動了,然後,前方沒有任何地形地物障礙,於是子彈順利一直線發射過去(你的敵人沒有掩護的蔽體,這就是外在環境的配合,叫做「緣」),正中紅心,你贏了。如果對方還沒有死翹翹,沒關係,大爺我體力旺盛,陪你玩,反正今天早餐吃的好,渾身充滿精力,「氣」很足,準備了很多子彈,打光一個彈匣再換另一個新的;手槍打壞了再換機關槍打,而且都沒有卡彈,這叫「運」好。最後你的敵人翹辮子了,這是他做了對不起你的事應得的下場,叫做「果」,或叫做「業報」。而他做的那件對不起你的事,叫做「造業」;你因為報仇幹掉了他,這也叫「業」。

  「機」、「因」、「緣」、「氣」、「運」、「果」,這幾個東西,交錯出現、互相影響,因中有果、果生新因,生生不息,形成一張很複雜的因緣之網。在我們的行為活動之中,同一時間之內都有很多的因緣在活動、在變化,如果我們只注意到大的因素,而忽略了小的因素,那麼,我們得到的可能只是暫時的成功或失敗。

  如果是成功,就是我們之前所強調的「隨機的致富陷阱」,意思就是說:在眾多的因緣當中,你因為某項正面的因緣(善因)成熟,發動了,所以發財了,這跟你的智慧可能有關係,但更多的時候是沒有關係的。

  因為一般人對於因緣果報的智慧都很欠缺,所以經常誤把「某項正面因素」引發的「善報」,誤認為是自己的「智慧的功勞」。這一誤判,就會使人分心,誤以為自己的聰明智慧壓過一切,以致於更忽略了許多「隱而不見」的細微因素,或是「只露出冰山一角」的巨大因素,然後在時間的流逝中,細微因素累積成巨大因素、「只露出冰山一角」的巨大因素也「全體展現」,接著,轟然一生巨響──黑天鵝出現了!

  金融市場中眾多的操作者,知識都只限於市場這一塊(你可以怪罪他們只閱讀相關的市場雜訊,而對於加強自己思考認知能力的哲學、文學、邏輯書籍並無興趣),有些甚至連機率都不清楚,所以處在普遍缺乏『自覺性』的劣質環境中,非常難以察覺黑天鵝效應的存在,更難接受自己是活在白天鵝充斥的平庸世界。這一點,對於中短線的操作者,尤其明顯。因為長線投資人比較懶散,不會計較那麼多;當沖的帽客雖然也會碰到重大意外事件的修理,但因為他進出很快,所以傷害相對減輕;惟獨中短線的操作者:操作週期從一到三天,以及一週到一個月,最容易掉入這個陷阱,而且,幾乎不太可能會爬得出來。

  要減輕黑天鵝事件的衝擊,必須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的思考習慣。這是一個巨大無比的改革工程,巨大到你不太可能想去做改變。──你可以先把眼睛閉上,三秒鐘以後再張開,然後告訴自己:你眼前的一切都是虛幻,因為你還處在零星點狀思考的平庸世界中。──如果你願意這樣承認,才有可能這樣繼續走下去。

  以預測法為例,操作者可以試著問自己:這筆交易我為什麼會贏?第一個念頭可能是「因為這裡成交量萎縮,我判斷是空頭,所以三天前我留了空單,這兩天殺盤,所以我因為預測正確而獲利」──這是第一步的思考,有沒有錯呢?可能沒錯。接下來,你想著「為什麼只有我賺錢?為什麼別人都來不及出手?」,嗯,可能的原因,是你最近的身體比較好,資金比較充裕,所以你有積極操作的本錢,所以你比較容易贏──那麼,為什麼我的身體會比較好?資金比較充裕?──嗯,可能是因為你有一個賢慧的太太把你照顧得很好,又有一個有錢的老爸做你的資金後盾,所以你比較容易贏──那麼,現在我能夠做在這裡專心操作,啥事也不管,要歸功於我的家庭囉?……是的,沒錯,感恩吧──繼續想下去的結果,都可能會指向同一個主題,那就是:『為什麼我還活著?而別人都陣亡了?』──是你比較厲害嗎?不一定。你現在還活著,可能是因為你年輕,而你爺爺那一代的老人可能都過世了──你之所以還能夠坐在這裡,是因為你還沒有老到快死掉。換言之:你之所以活著,是因為你的資歷還沒有老到快陣亡;你之所以能夠預測準確,也不是因為你的方法正確,而是這台預測機器可以使用十次,你現在只使用了五次,當使用到第十次的時候它就會因為機器老化而爆炸,但你現在仍處於操作成功的喜悅中,所以不太可能知道這一點。(更遺憾的是:有些投資大師(或投機大師),例如巴魯克,就常常提醒我們:有時候連十次的次數都達不到,而是使用兩三次就可能會爆──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對操作一無所知的新人生平第一次買股票就被套牢,而且從此就套牢的主要原因。)

  這個結論,很難讓人接受:「一個人之所以成功,很可能只是因為他還沒有死。」──很難堪,那就換一種語氣來想想吧:『在金融市場中,只要時間拖的夠久,就會發現身邊的人很少能夠生存下來』──這樣的狀況陳述,我想大多數人都不會反對。

  『我們之所以活著,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死』──這聽起來很像廢話,但在股票市場中,卻是比較接近真相的事實陳述。嚴格講起來,這不是一種逆向思考,而是從大格局的觀點來做考慮的最可能的一種狀況。

  生理上的活著,是因為衰老基因還沒有啟動,以及荷爾蒙仍然在旺盛地源源不斷做充裕的供給;金融市場的活著,可能是因為心理資本跟金錢資本還沒有耗盡,再加上腎上腺素的推波助瀾,所以使操作者有多餘的精力做到幾次「成功的達陣」──這應該歸功於他的資歷尚淺或者是年齡還輕,而跟他大腦裡的智慧並無太大關聯。

  舉例而言:腎上腺素是一種「機緣」,智慧也是一種「機緣」,所謂「隨機的致富陷阱」,這個「隨機」,在此就是指「隨著腎上腺素分泌旺盛而精力充沛,進而用堅毅的力量把一開始做對方向的單子堅持到最後」,而不是指「隨順智慧,運轉自在」而成功。腎上腺素是生理上的天賦,而智慧往往要靠後天的融鑄鍛鍊──這是兩種隨機方式,結果可能相同,過程也可能會有類似之處,但是起源卻完全不同!

  不幸的是:一般的投資人跟投機客幾乎都會違背這種『得之歸功於天,失之則引咎於己』的思考路線,而是完全倒過來,變成「得之歸功於己,失之則歸咎於天」。推就其病因,仍舊是對於機緣的誤解,以及因果關係的無知。

[第2篇講到這裡,未完,第3篇待續...]



~王力群 Randy Wang. 2008-05-30, Taipei 週五 早晨 8:16